[发明专利]数据核验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75746.5 | 申请日: | 2022-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498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刘琛;赵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巡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9/20 | 分类号: | G06T19/20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95 | 代理人: | 王宏婧 |
地址: | 200135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 核验 方法 设备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核验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数据核验方法包括:基于地理信息数据和增强现实技术,将目标物的孪生三维模型和所述目标物的真实物体叠加,基于移动指令或形变指令实时地修正当前的所述孪生三维模型和所述真实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或所述孪生三维模型的形状。如此配置,用影像的方式形象地提供了地理信息数据和真实情况之间的异同,并为后续的数据修正提供了简单直观的操作手段,对网络、地形和可视程度的要求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数据核验时测量效率低、作业环境适应性差、对操作人员要求高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核验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核验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城市地下管网,如供排水管网、电信管网、燃气管网等,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下管线作为城市的“生命线”,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行的“血脉”,必须要保持其即时性和准确性。通过地下管线数据库的动态更新与维护,确保了地下管线数据的时时刻刻的“新鲜”。数据核验是保证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在管网普查和地下管网设施的竣工验收时都要进行数据核验(是指检查数据的位置与实际位置是否一致),现有做法是通过全站仪或RTK(Real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差分测量)去采样其中部分点做验收。
基于全站仪的方案存在如下缺点:
(1)必须要光学通视,也就是说需要观测的目标和全站仪之间的连线上不能有任何遮挡物,如果存在遮挡物,要么造成人眼看不到,瞄不准目标,要么全站仪因为观测条件差的原因测量不出数据。
(2)全站仪属于短距离测量,一般最长测距也就是1.5公里左右,再远的话人眼难以发现观测目标,而且返回信号太弱会导致测不出数据,如果需要观测的点距离已知点比较远,那么就要需要多次搬站来完成测量工作。
(3)全站仪在测图的过程中,一般需要3人协同操作。一人观测,一人跑尺,还有一人记录。
基于RTK的方案存在如下缺点:
(1)依赖卫星信号,在高楼密集的城市中心地区、高架下、隧道、室内等大量应用场景无法使用。
(2)对于城市市政系统中海量的设备每个都用RTK测量成本高,操作不便。
总之,对于地下管网设备的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核验时,现有技术存在测量效率低、作业环境适应性差、对操作人员要求高的问题。对于其他类似的工况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核验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数据核验时测量效率低、作业环境适应性差、对操作人员要求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核验方法,所述数据核验方法包括:
基于地理信息数据和增强现实技术,将目标物的孪生三维模型和所述目标物的真实物体叠加,所述地理信息数据包含所述目标物的位置信息、姿态信息和形状信息;
展示叠加影像;
获取移动指令或者形变指令;
基于所述移动指令实时地修正当前的所述孪生三维模型和所述真实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
基于所述形变指令实时地修正所述孪生三维模型的形状。
可选的,所述修正当前的所述孪生三维模型和所述目标物的真实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孪生三维模型的第一定位点,识别所述真实物体的第二定位点,所述第一定位点和所述第二定位点具有对应关系;
基于移动指令得到所述孪生三维模型的第一展示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巡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巡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757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矿用辅运机器人自动抓取系统
- 下一篇:一种高精度点胶控制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