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卤阻燃耐高温环氧树脂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81508.5 | 申请日: | 2022-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34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发明(设计)人: | 卢鑫;彭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慧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63/00 | 分类号: | C09J163/00;C09J1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166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燃 耐高温 环氧树脂 密封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密封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卤阻燃耐高温环氧树脂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密封胶包括A、B组分,其中A组分为树脂基体,B组分为固化剂体系,按重量计算,各组分的具体组成如下:A组分:环氧树脂100分、聚磷酰胺修饰的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6‑12份、硅烷改性的镁铝水滑石10~14份、稀释剂16‑22份、抗黄变剂1‑4份、消泡剂0.5‑1.5份;B组分:固化剂100份、固化促进剂0.5‑8份、增韧剂3‑6份、偶联剂6‑10份,乳化剂5~10份。通过添加聚磷酰胺修饰的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硅烷改性的镁铝水滑石能够有效改善密封胶的力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密封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无卤阻燃耐高温环氧树脂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环氧树脂(EP)由于机械强度高、粘结性能好被广泛用在国防、军事、民用工业等领域,因此是热固性树脂中用量最大的树脂之一。但是,它属于易燃材料,还具有高脆性、抵抗外界冲击力弱等缺陷,使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关于环氧树脂的阻燃改性一直是当下的热门研究课题。
阻燃剂(Flame retardant)是一种可以延缓聚合物材料燃烧速度的物质,指在聚合物燃烧过程中通过抑制一种或多种燃烧因素,降低热释放速率、烟气释放量、减缓热解物质的交换使聚合物材料达到延缓燃烧速度或不易燃烧的目的。同时,阻燃剂必须能够满足如下要求:(1)良好相容性:与聚合物基体材料机械共混时,可以很好地分散在基体材料中;(2)高阻燃效率:添加少量的阻燃剂就可以满足对聚合物材料阻燃抑烟的要求;(3)适宜的分解温度:具有适宜的热分解温度,能满足聚合物材料的加工要求;(4)化学惰性好:添加型阻燃剂不能与聚合物基体材料发生反应使其失效;(5)无毒,无污染:在燃烧时不能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6)价格低廉,来源广泛且使用范围广。
CN110128794A公开了一种无氯无溴高CTI树脂组合物及应用。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包括50-85份环氧树脂,10-45份含磷酚醛树脂,1-15份胺类固化剂,0.01-1份固化促进剂,10-100份填料,0-20份阻燃剂,1-50份平均粒径0.1-50μm的沉淀法硫酸钡,1-50份平均粒径0.1-50μm的聚四氟乙烯微粉,1-5份分散剂,0.1-2份触变助剂和80-100份有机溶剂。由本发明得到的树脂组合物得到的覆铜板具有耐热性好、高CTI、稳定性好的特点。
CN109096493A公开了一种聚合反应型环氧树脂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环氧树脂阻燃剂技术领域。结构式是:其中聚合度n为5-200间的整数。制备方法为: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将季戊四醇和蒸馏过的三氯氧磷加入溶剂A中,先在室温下混合至体系稳定后,缓慢升温至无氯化氢气体放出,洗涤,抽滤,干燥得中间体螺环磷酸酯二酰氯。将对氨基苯磺酰胺加入到溶剂B中,搅拌至澄清透明,再加入中间体螺环磷酸酯二酰氯,搅拌至体系混合均匀后,加入缚酸剂,在50~60℃搅拌回流2小时,缓慢升温至60~80℃反应8~12小时,洗涤,抽滤,干燥,得白色粉状固体。本发明的阻燃剂,抗吸潮性好,阻燃效率高,在环氧树脂中,添加量为10%时,极限氧指数达到30.2%;垂直燃烧测试等级可达UL-94V-0级别。
CN109971406A公开了一种无卤阻燃环氧树脂密封胶,主要包括A、B组分,其中A组分为树脂基体,B组分为固化剂体系。主要特征在于使用三聚氰胺系阻燃剂对A胶中的环氧树脂进行改性,形成阻燃型环氧树脂基体。该树脂基体充分发挥了三聚氰胺系阻燃剂的阻燃特性、固化特性、刚性结构,显著提高了密封胶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和耐高温性能。该密封胶可用于LED光源的密封。
虽然上述文献在通过添加阻燃剂实现了提高密封胶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和耐高温性能等性能,但是上述性能提高并不明显,而且不能满足严苛环境的需求,因而急需开发一种新的无卤阻燃环氧树脂密封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慧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慧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815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