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境水中有机磷酸酯的在线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86690.3 | 申请日: | 2022-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57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蔡亚岐;周龙飞;史亚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14;G01N30/08;G01N30/34;G01N30/7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吴梦圆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境 水中 有机 磷酸酯 在线 检测 方法 | ||
1.一种环境水中有机磷酸酯的在线检测方法,包括:
步骤A:将环境水样过滤后采用第一自动进样器注入在线固相萃取柱,在优化的在线固相萃取条件下对所述环境水样中的有机磷酸酯进行富集净化;
步骤B:将经富集净化的所述有机磷酸酯从所述在线固相萃取柱上洗脱后直接注入高效液相色谱装置进行分离;
步骤C:将分离后的所述有机磷酸酯直接注入串联质谱装置,在正离子模式下用多反应监测模式对所述有机磷酸酯进行质谱检测;
其中,所述优化的在线固相萃取条件包括在线固相萃取柱种类、所述环境水样的上样体积、上样速率和上样时间,分别以所述串联质谱装置中有机磷酸酯的质谱出峰强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法进行优化得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优化的在线固相萃取条件包括:
以粒径10μm、内径×柱长2.1mm×30mm的XBridge C8 Direct Connect HP柱作为在线固相萃取柱;
选用超纯水和含0.1vol%甲酸的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所述环境水样的上样体积为1.5~2ml,上样速率为1.0~2.5ml/min,上样时间为1.0~1.5min。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优化的在线固相萃取条件中,以超纯水为A相,含0.1vol%甲酸的乙腈为B相,梯度洗脱程序为:0~1min,100vol%A,流速2ml/min;1.2~13.8min,100vol%A,流速0.25ml/min;14~20min,0vol%A,流速0.75ml/min;20.2~22min,100vol%A,流速2ml/mi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液相色谱条件包括:
以粒径5μm、内径×柱长2.1mm×150mm的Acclaim Mixed-Mode HILIC-1柱为液相色谱分析柱;
选用超纯水和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柱温为25-3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在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液相色谱条件中,以超纯水为A相,乙腈为B相,梯度洗脱程序为:0~2min,60vol%A,流速0.25ml/min;6min,40vol%A,流速0.25ml/min;9~14min,0vol%A,流速0.25ml/min;14.2~22min,60vol%A,流速0.25ml/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液相色谱装置设置有第二自动进样器、液相色谱分析柱和双三元梯度泵,其中,所述双三元梯度泵包括:
萃取泵,连接至所述第一自动进样器,用于向所述在线固相萃取柱泵入流动相;以及
分析泵,连接至所述第二自动进样器,用于向所述液相色谱分析柱泵入流动相;
其中,所述第一自动进样器和所述第二自动进样器分别优选为六通阀进样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质谱装置为配置有电喷雾离子源的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质谱检测条件包括:气帘气压为10psi,碰撞气压为9psi,离子源喷雾电压为5500V,温度为600℃,雾化气为50psi,辅助雾化气为50psi。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水样加入有混合内标物;所述在线检测方法还包括:
步骤D:利用步骤A至C的操作对不同加标浓度的系列标准样品溶液进行检测,所述系列标准样品溶液中包含多种有机磷酸酯和所述混合内标物,所述混合内标物中的每种内标物分别对应于至少一种所述有机磷酸酯进行定量;
步骤E:根据系列标准样品溶液的检测结果对每种所述有机磷酸酯与对应的内标物的质谱峰面积之比与所述有机磷酸酯的加标浓度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每种有机磷酸酯的工作曲线;
步骤F:根据所述环境水样的质谱检测结果和所述工作曲线确定所述环境水样中每种所述有机磷酸酯的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8669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