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境水中有机磷酸酯的在线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86690.3 | 申请日: | 2022-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57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蔡亚岐;周龙飞;史亚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14;G01N30/08;G01N30/34;G01N30/7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吴梦圆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境 水中 有机 磷酸酯 在线 检测 方法 | ||
一种环境水中有机磷酸酯的在线检测方法,包括:将环境水样过滤后采用第一自动进样器注入在线固相萃取柱,在优化的在线固相萃取条件下对环境水样中的有机磷酸酯进行富集净化;将经富集净化的有机磷酸酯从在线固相萃取柱上洗脱后直接注入高效液相色谱装置进行分离;将分离后的有机磷酸酯直接注入串联质谱装置进行质谱检测;其中,优化的在线固相萃取条件包括在线固相萃取柱种类、环境水样的上样体积、上样速率和上样时间,分别以串联质谱装置中有机磷酸酯的质谱出峰强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法进行优化得到。本发明实现了全自动大体积进样和在线固相萃取过程,提高了分析通量和灵敏度,准确度好,操作简便,节约时间,提高检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分析技术及环保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测定环境水中有机磷酸酯的在线检测方法。
技术背景
有机磷酸酯(OPE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磷酸衍生物,生产成本较低,且具有良好的阻燃、增塑和润滑效果,因此作为阻燃剂和增塑剂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电子产品、塑料制品、家装饰品、纺织品、电缆、绝缘材料、涂料和液压油等消费品中。随着溴代阻燃剂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被禁用,这使得OPEs发展成为其主要的替代品。OPEs的使用开始于20世纪早期,由于OPEs性能优良,生产成本低廉,其产量和使用量以惊人的速度逐年攀升,2012年全球OPEs的消费量约为55万吨,2018年增至105万吨。随着OPEs的广泛使用,其在全球很多环境介质中都被发现,包括灰尘、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生物等,甚至在我们日常饮用水都有发现。人类通过空气吸入、灰尘摄入、皮肤吸收和饮食暴露于OPEs,其可能会对人类产生一系列健康影响:致癌性、发育毒性、神经毒性、肾毒性、皮肤刺激,精子质量下降、皮炎以及内分泌紊乱等。
对于环境水样,传统方法通常采用固相萃取法(SPE)进行前处理。环境水样往往基质比较复杂,而且对于痕量OPEs来说,其在环境中的赋存一般较低,所以需要首先对其进行样品前处理,将待测污染物从复杂基质中提取出来,从而消除基体和共存物质对测定的干扰,进一步起到富集浓缩被测痕量组分(ppb、ppt级)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离线样品前处理方法具有过程复杂,消耗时间长,处理过程样品易污染和降解,离线SPE小柱为一次性消耗品,使用有毒溶剂,所需样品及溶剂量多的弊端,因此并不符合现在绿色分析化学的趋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提供环境水中有机磷酸酯的在线检测方法,以期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境水中有机磷酸酯的在线检测方法,包括:步骤A:将环境水样过滤后采用第一自动进样器注入在线固相萃取柱,在优化的在线固相萃取条件下对所述环境水样中的有机磷酸酯进行富集净化;步骤B:将经富集净化的所述有机磷酸酯从所述在线固相萃取柱上洗脱后,通过第二自动进样器直接注入高效液相色谱装置进行分离;步骤C:将分离后的所述有机磷酸酯直接注入串联质谱装置,在正离子模式下用多反应监测模式对所述有机磷酸酯进行质谱检测;其中,所述优化的在线固相萃取条件包括在线固相萃取柱种类、所述环境水样的上样体积、上样速率和上样时间,分别以所述串联质谱装置中有机磷酸酯的质谱出峰强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法进行优化得到。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环境水中有机磷酸酯的在线检测方法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或其中一部分:
(1)本发明建立了环境水样中OPEs的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即在线SPE-HPLC-MS/MS)方法,基于该在线检测方法,环境水样经过滤后可以直接上机检测,无需进行任何前处理过程,避免了离线样品处理中浓缩、定容等复杂过程,可以降低溶剂消耗和有机溶剂废液处理成本,系统可以自动进行,减少了样品制备时间,本方法只需要2ml水样,可在22分钟内完成对22种OPEs的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866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