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拉强度2GPa级超高强极薄带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14098.X | 申请日: | 202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98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宋孟;陈旭阳;刘雨薇;刘相华;黄贞益;梁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宣城市安工大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宣城市益超金属箔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40 | 分类号: | B21B1/40;B21B1/28;B21B37/16;B21B37/74;B21B37/76;B21B37/58;B21B37/46;B21B37/48;B21B45/02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王亚军 |
地址: | 24300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拉强度 gpa 高强 极薄带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拉强度2GPa级超高强度极薄带的制备方法,首先通过连续可逆异步冷轧工艺得到不锈钢极薄带,接着对其进行加热、保温并通过多组柔性辊冷却,最后可制得抗拉强度为2GPa级的超高强度极薄带。该方法通过冷轧的方式将热轧态的304,430或201不锈钢带大压下量轧制成不锈钢极薄带,加热、保温后,由多组柔性辊进行冷却,且柔性辊的冷却速度和冷却介质可以调整,更精确的控制极薄带的冷却时间和冷却温度,使不锈钢极薄带组织由原来低强度的奥氏体或~铁素体组织直接转化为高强度的珠光体组织,因此极薄带材的整体抗拉强度提高到2GPa,有利于不锈钢极薄带在微机电、微制造、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高新制造技术领域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铁材料深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拉强度2GPa级超高强度极薄带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极薄带材也称箔材,指厚度在<0.1mm以下的金属带材,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光电子、电脑、精密机械制造、机器人制造等行业。随着《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微机电、微制造、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高新制造技术领域,相应应用产品对多品种、高品质金属极薄带会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
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10035057.5于2014年4月30日公开介绍了一种抗拉强度≥1250MPa的薄带连铸经济性超高强捆带及其制造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合理的化学成分设计薄带后进行连铸和在线热轧工艺,再进行铅浴等温退火,省去了加热奥氏体化步骤成为珠光体,从而获得抗拉强度≥1250MPa的薄带。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710703342.3于2017年11月21日公开介绍了一种700MPa级超细晶高强耐候钢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该方法是将原料连铸后进行多道次粗轧,粗轧结束后将原料通过加热炉加热到一定温度,再进行多道次精轧和层流冷却系统冷却至一定温度后卷曲,卷曲的薄带强度在700MPa~750MPa。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10379428.4于2019年7月12日公开介绍了一种高强度无取向硅钢薄带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合理的调配化学成分冶炼后浇注成板坯,将板坯先进行热轧至0.8~1.5mm厚的热轧板,常化处理后再冷轧至0.1~0.3mm,最后进行再结晶退火,再结晶退火后的薄带即可获得超高强度。
中国专利申请号202110702320.1于2021年09月24日公开介绍了一种薄规格1400MPa级贝氏体钢及其制造方法,该方法是在惰性气体中双辊铸轧工艺进行薄带连铸,连铸后的薄带厚度为1.5mm~2mm,经过大压下量的热轧和气雾冷却系统冷却后可以获得厚度为0.8mm~1.8mm,抗拉强度≥1400MPa的贝氏体钢薄带。
上述专利均从不同的加工工艺和热处理方案来提高钢薄带的抗拉强度,前两者专利仅介绍了薄带强度的提高,并没有具体量化薄带的厚度;后者虽然量化了薄带的厚度,但相对所需极薄带的厚度和强度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四个专利虽然没有能让不锈钢薄带的强度和厚度达到预期,但其中所提供的方法和工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发明人课题组一直致力于高强度极薄带的研究,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10986061.2于2020年1月17日公开介绍了一种制备高强度极薄带的组合成形方法,该方法采用四辊轧机通过粗轧和精轧制备出高强度不锈钢极薄带,具体步骤为:步骤一、焊接轧件和牵引带,将轧件在四辊轧机上穿带;步骤二、对轧件施加张力和预压紧力;步骤三、设置辊速,使用异步+张力+预压紧力组合成型工艺对轧件粗轧;步骤四、调节对扎件施加的张力和预压紧力;步骤五、再次设置辊速使用组合成型工艺对轧件精轧。但是,该方法制备的极薄带厚度有待进一步优化,并且仅通过异步轧制成形,不锈钢极薄带的晶粒变形严重,位错增多,内应力大,极薄带的产品性能也有待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宣城市安工大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宣城市益超金属箔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工业大学;宣城市安工大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宣城市益超金属箔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140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烧草机
- 下一篇:逐级加载作用下非连续等效渗透系数测试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