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钢筋预应力混凝土及其成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81648.X | 申请日: | 2022-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47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振地;王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B28B1/16;B28B1/50;E04B1/00;E04B1/92;C04B11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张晓萍;刘铁生 |
地址: | 1000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 预应力 混凝土 及其 成型 方法 | ||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无钢筋预应力混凝土及其成型方法。所述无钢筋预应力混凝土包括:基层,为砂浆、混凝土或者净浆浇筑件;所述基层的变形值为S1;预应力层,设置于基层的表面并完全覆盖所述基层;所述预应力层为砂浆、混凝土或者净浆浇筑件,其中不包括钢筋;所述预应力层的变形值为S2;其中S1<S2。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不使用钢筋张拉的情况下即可获得表层具有预应力的无钢筋预应力混凝土,使其既能提高建筑的抗裂性和耐久性,又不增加新的投入,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也不会带来消防隐患,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和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钢筋预应力混凝土及其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是在荷载作用前预先受压的一种结构,其预应力是通过张拉高强度钢筋或钢丝的方法产生。张拉方法有两种:1)先张法,即先张拉钢筋,后浇灌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时,放松钢筋两端;2)后张法,即先浇灌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时,再张拉穿过混凝土内预留孔道中的钢筋,并在两端锚固。由该钢筋张拉产生的预应力状态用以减小或抵消外部荷载所引起的拉应力,即借助于混凝土较高的抗压强度来弥补其抗拉强度的不足,达到推迟受拉区混凝土开裂破坏的目的;且,由于对混凝土提前施加了预应力,大大推迟了裂缝的出现,在使用荷载作用下,构件不会出现裂缝,或使裂缝推迟出现,因此提高了构件的刚度,增加了混凝土的耐久性,节省材料用量和截面尺寸,有利于减少碳排放。
但是,上述的普通预应力混凝土也存在以下缺陷:其一是其施工需要张拉钢筋,施工工艺复杂,且需要专门的张拉机具才能施工,其开工费用较大,对构件数量少的工程来讲其成本较高;其二是在高温条件下,施加预应力后的钢筋强度会明显下降,导致其耐火极限降低,因此在建筑消防上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钢筋预应力混凝土及其成型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不使用钢筋张拉的情况下即可获得表层具有预应力的无钢筋预应力混凝土,使其既能提高建筑的抗裂性和耐久性,又不增加新的投入,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也不会带来消防隐患,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无钢筋预应力混凝土,其包括:
基层,为砂浆、混凝土或者净浆浇筑件;所述基层的变形值为S1;
预应力层,设置于基层的表面并完全覆盖所述基层;所述预应力层为砂浆、混凝土或者净浆浇筑件,其中不包括钢筋;所述预应力层的变形值为S2;其中S1<S2。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前述的无钢筋预应力混凝土,其中所述基层收缩,所述预应力层膨胀。
优选的,前述的无钢筋预应力混凝土,其中所述基层收缩,所述预应力层收缩,所述基层的收缩大于所述预应力层的收缩。
优选的,前述的无钢筋预应力混凝土,其中所述基层膨胀,所述预应力层膨胀,所述基层的膨胀小于所述预应力层的膨胀。
优选的,前述的无钢筋预应力混凝土,其依次包括:预应力层,基层和预应力层。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无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的成型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基层成型;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所述基层的配方如下:胶凝材料水泥3.5%~65%,水6%~20%,细骨料0.2%~54%,粗骨料0%~43%,减水剂0.09%~1.4%,超细矿物掺合料4%~18%,早强剂0.02%~1.4%,膨胀剂0%~0.7%;减缩剂0%~0.06%;增稠剂0%~0.06%;速凝剂0%~0.06%;所述基层的变形值为S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816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