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轴连杆机构的非同迹式胶囊状活检机器人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93922.5 | 申请日: | 2022-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389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赵展;郭旭东;杨谷烨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04 | 分类号: | A61B1/04;A61B1/00;A61B10/04;A61B10/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褚明伟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连杆机构 胶囊 活检 机器人 | ||
1.一种基于多轴连杆机构的非同迹式胶囊状活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叶片(1)、小电机(2)、活动座(3)、关节座(4)、压簧(5)、电磁铁(6)、线圈(7)、防水盖(8)、下壳(9)、钳座(10)、取样钳(11)、储存盒(12)、连杆(13)、非同迹控制杆(14)、螺母(15)、上壳(16)、丝杆(17)、联轴器(18)及主电机(19);
上壳(16)和下壳(9)扣合在一起,组成胶囊结构;
所述叶片(1)、小电机(2)、活动座(3)依次相连,安装在关节座(4)上,为胶囊结构提供主动运动的驱动力;
所述压簧(5)、电磁铁(6)、线圈(7)安装在下壳(9)上,电磁铁(6)、线圈(7)均位于活动座(3)的底部,压簧(5)、电磁铁(6)组合在一起,控制着胶囊结构的运动方向;
下壳(9)的内部设有圆座(902)、腔室(903)、电控仓(904)、导座(905)、导杆(906)、前隔板(909),及设置在前隔板(909)上的照明装置(907)、摄像装置(908);
所述取样钳(11)含左右对称的一对,所述连杆(13)含有两个,所述螺母(15)通过螺纹副连接在丝杆(17)上,所述非同迹控制杆(14)连接在螺母(15)上,所述连杆(13)一端也连接在螺母(15)上,连杆(13)另一端与取样钳(11)相连,取样钳(11)的中部与钳座(10)及非同迹控制杆(14)活动相连组成复合转动副,钳座(10)与下壳(9)中的导杆(906)活动连接组成移动副,从而由一对取样钳(11)、两个连杆(13)、非同迹控制杆(14)、螺母(15)、丝杆(17)、钳座(10)与导杆(906)一起组成了非同迹多连杆机构;
所述主电机(19)通过联轴器(18)与丝杆(17)的一端固定相连,从而能够驱动实现非同迹多连杆机构的移动及变形,最终在主电机(19)的正反转控制下实现非同迹多连杆机构中的取样钳(11)的张开-伸出-取样-闭合-缩回的非同迹活检功能;
所述储存盒(12)用于存贮所取回的组织试样;
所述防水盖(8)盖在下壳(9)内的电控仓(904)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轴连杆机构的非同迹式胶囊状活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座(3)前方设有电机安装座、中间设有球头(301)、后端设有四个磁爪(302)、每个磁爪上均贴有磁片(303),小电机(2)通过电机安装座固定在活动座(3)的头部,叶片(1)固定在小电机(2)的转轴上,活动座(3)通过球头(301)安装在关节座(4)上,关节座(4)固定在下壳(9)的尾部,从而叶片(1)、小电机(2)、活动座(3)依次串联,设置在胶囊结构的尾部,为胶囊结构提供在人体肠道内主动运动的驱动动力系统,从而小电机(2)能够驱动叶片(1)旋转,进而推动胶囊结构向相反方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轴连杆机构的非同迹式胶囊状活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簧(5)、电磁铁(6)安装在下壳(9)的圆座(902)上且紧接着活动座(3)的磁爪(302)的底部,电磁铁(6)位于磁片(303)的正后方,在圆座(902)设有定簧孔(9021),定簧孔(9021)位于电磁铁(6)的周围,压簧(5)的一端簧丝插入其中,从而把压簧(5)固定在圆座(902)表面,压簧(5)另一端与磁爪(302)固定,压簧(5)及电磁铁(6)的个数与磁爪(302)一致,均为四个;
压簧(5)、电磁铁(6)组合在一起,控制着活动座(3)的偏斜方向,进而控制叶片(1)的朝向,从而控制胶囊结构的运动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轴连杆机构的非同迹式胶囊状活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钳座(10)左右对称,钳座(10)顶部中央设有钳轴(1002),钳座(10)下端两边外侧面设有滑块(1001),滑块(1001)活动连接在下壳(9)的导杆(906)上,组成移动副,使得钳座(10)能够沿导杆(906)在胶囊结构内前后直线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9392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变道预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一种倒瓶传输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