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AGV型移动机器人加工地面环境自适应减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26750.7 | 申请日: | 202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06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波;刘鹏;田威;赵威;廖文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9/00 | 分类号: | B25J19/00;B25J1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徐燕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agv 移动 机器人 加工 地面 环境 自适应 系统 | ||
一种AGV型移动机器人加工地面环境自适应减振系统,包括固定座,固定座顶面固定安装有AGV型移动工业机器人,固定座底面均匀分布有多个车轮;固定座底面还固定安装有加速度振动测量传感器、DSP控制器和减振支撑装置;加速度振动测量传感器通过导线与DSP控制器电性连接,DSP控制器通过导线与减振支撑装置电性连接。本申请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可以在实现升降支撑功能的同时达到减振的效果;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地面环境情况改变机器人系统刚度,从而改变系统固有频率,实现不同地面状况下的自适应减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加工作业减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AGV型移动机器人加工地面环境自适应减振系统。
背景技术
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自问世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众多制造业中备受青睐。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并且正在不断地向诸如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木材与家具制造业等领域拓展。近年来,因其柔性化程度高、工作范围广、易于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加工,且较于机床有着更好的加工适应性,AGV型移动工业机器人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然而,在机器人加工作业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极大地影响了产品的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因此,现在的大多AGV型移动工业机器人都在AGV下方安装支撑装置,当机器人到达指定的工作位置时,通过降落支撑装置与地面接触,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机器人加工系统的振动。但是多次实践发现,同一台AGV型移动工业机器人在不同的地面工作环境下执行相同的加工任务时,产品的加工精度会产生明显的不同,导致产品加工质量一致性差。此外,加工车间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多台机械加工装备,这些加工装备运转时势必会引起地面振动,进而诱发当前AGV型移动工业机器人的振动,最终导致产品加工精度降低。因此,亟需一种能适应于机器人地面工作环境的自适应减振系统,降低不同地面环境带来的振动,提高AGV型移动工业机器人的加工精度。
现有技术,如专利“一种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减振悬挂装置及移动机器人CN208760368U”公开了一种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减振悬挂系统,包括悬架固定座、悬架支撑块、弹簧阻尼器和轴承座。在运行过程中,弹簧阻尼器能够吸收地面不平和速度不均匀所带来的振动和冲击,从而避免脱离地面或打滑现象,保证机器人运行的平稳可靠。再如,专利“一种轮式移动机器人的万向随动缓冲减振装置CN105235464A”公开了一种移动机器人的万向随动缓冲减振装置,该发明通过外接板带动内接板,内接板沿导轨上下移动,并带动弹簧沿弹簧柱伸缩,从而利用弹簧的储能效应达到缓冲减振的目的,并增强了移动机器人对不平整路面的通过能力。
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只适合于固定地面环境工况的生产加工,无法根据地面环境自适应调整与地面的接触刚度,以达到较好的减振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AGV型移动机器人加工地面环境自适应减振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实际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AGV型移动机器人加工地面环境自适应减振系统,包括固定座,固定座顶面固定安装有AGV型移动工业机器人,固定座底面均匀分布有多个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底面还固定安装有加速度振动测量传感器、DSP控制器和减振支撑装置;加速度振动测量传感器通过导线与DSP控制器电性连接,DSP控制器通过导线与减振支撑装置电性连接。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进一步地,所述减振支撑装置包括环形龙骨架、励磁线圈、筒状导磁体、电动伸缩杆、磁流变弹性体、底座;
环形龙骨架上缠绕连接有励磁线圈,筒状导磁体上设置有环形凹槽,使得缠绕有励磁线圈的环形龙骨架与环形凹槽相匹配,进而使得环形龙骨架与筒状导磁体相匹配连接形成封闭结构,且筒状导磁体上设有通孔,用于将DSP控制器的导线穿过通孔与励磁线圈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267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