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高效检测短路电芯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62636.X | 申请日: | 2022-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365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发明(设计)人: | 温鑫旺;龚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酷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创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53 | 代理人: | 陈慧 |
地址: | 3443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高效 检测 短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高效检测短路电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待检测的锂电池工件放置在短路电芯检测装置的两组工件输送带上,由工件输送带进行工件的输送,当光电传感器检测到工件信息后,直驱电机停止工作,利用探针往复推送机构推动下行,直至电极检测探针与锂电池工件的正负极接触,电极检测探针检测到的电流、电压值送入控制面板中判断。本发明通过双步骤检测的方式,降低装置的检测误差,且该过程中无需工作人员操作,作业强度低,可有效提高电池短路的检测效率,满足锂电池批量短路检测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锂离子电池高效检测短路电芯的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锂离子电池的众多失效模式中,单体电池内部短路无疑危害最大,且最难以预测和分析,没有办法通过外部控制电路来进行保护,内部短路造成的高温、高阻、还很容易造成电池组的连锁反应。且发生断路的原因有很多,如电芯内部电解液分布不均匀造成正/负极片利用率不一致,由于隔膜两侧形成锂枝晶,由于不均匀反应造成的局部电化学反应或过充电而形成锂枝晶等,为了及时发现产线电池是否出现断路需要使用到断路检测装置。
现今市场上的此类锂电池短路检测方法种类繁多,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现有的此类锂电池短路检测方法多为万用表、遥控大电流短路装置等检测,通过检测电池的电压、电阻等数值判断电池内部是否出现短路,但是其多是对单体电池进行检测使用,需要工作人员手动操作,其检测效率低,难以应用在流水线的批量作业过程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高效检测短路电芯的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检测方法中的装置工件检测效率低,工作人员作业强度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离子电池高效检测短路电芯装置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待检测的锂电池工件放置在短路电芯检测装置的两组工件输送带上,由工件输送带进行工件的输送,当光电传感器检测到工件信息后,直驱电机停止工作,利用探针往复推送机构推动下行,直至电极检测探针与锂电池工件的正负极接触,电极检测探针检测到的电流、电压值送入控制面板中判断;
S2:若工件被判断合格后,工作人员将该组电池取出即可,若检测不合格,则工件输送带继续输送锂电池工件,直至锂电池工件输送至升降机构处,利用举升推送组件将工件推至电池反向输送装置上;
S3:此时电池反向输送装置输送工件,当第三支撑架外壁上的光电传感器检测到锂电池工件位置后,电池反向输送装置停止输送,且由电池短路复检组件进行二次检测,若检测仍不合格,则电池反向输送装置继续输送工件,直至送至废料区。
短路电芯检测装置包括底板、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两内壁上皆固定有传送框架,两组所述传送框架之间固定有钢架,所述传送框架内部的两端皆转动安装有横轴,横轴的表面固定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的外周面缠绕有工件输送带,所述传送框架一侧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工件输送带转动的动力供应单元,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内壁上安装有电池反向输送装置,第二支撑架的顶端固定有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和第三支撑架的内壁上皆安装有用于检测工件位置的光电传感器,所述第三支撑架的内部设置有电池短路复检组件,所述底板顶端的一侧固定有立板,所述立板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推动锂电池工件升降的举升推送组件,举升推送组件包括升降机构、电池推送机构和旋转驱动单元,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内壁上固定有U型架,所述U型架的表面设置有探针往复推送机构,探针往复推送机构和电池短路复检组件的结构相同,所述探针往复推送机构的底端通过探针间距调节结构安装有两组电极检测探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酷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江西酷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626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