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u@In@Ag核壳结构互连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21654.0 | 申请日: | 2022-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70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宏涛;毛星超;刘加豪;段房成;李明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主分类号: | B22F1/17 | 分类号: | B22F1/17;C23C18/18;C23C18/44;C23C18/52;H01L23/53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添源创鑫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855 | 代理人: | 覃迎峰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u in ag 结构 互连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u@In@Ag核壳结构互连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Cu@In@Ag核壳结构互连材料包括Cu核,所述Cu核的表面包覆有In@Ag层,形成Cu@In@Ag核壳结构,所述In@Ag层为Ag‑In金属间化合物。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技术方案,以铜为核,In@Ag包覆其外,其中中间层In的存在可以使焊接温度低于250℃,最外层Ag提升了核壳结构粉末的抗氧化性,同时在回流过程钟与In反应生成高熔点金属间化合物相,提高焊点的耐高温能力及高温剪切强度,实现低温连接高温服役的目的;微米级铜核的存在可以缓解应力集中,匹配基板的热膨胀系数,阻止裂纹扩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u@In@Ag核壳结构互连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器件已逐渐向小型化、集成化转变,这导致了单位面积上的功率密度和电流密度的升高,从而引起发热量的激增,有的局部温度可达到350℃。而传统的半导体材料Si只能在低于175℃下稳定工作,而第三代半导体如SiC、GaN等,具有更宽带隙、更高的电子饱和率和击穿电压,因此它们可以在温度更高的环境中稳定使用。如今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到大功率器件,如雷达、飞行器、空间探测、新能源等;SiC功率器件也被成功应用在太阳能逆变器、风力涡轮机、能源汽车的电源控制单元等。
目前常用的芯片互连材料都存在不足:应用较广泛的锡基钎料如SAC305,具有较好的润湿铺展性能并且能与大多数金属形成可靠的冶金结合,但是其熔点较低,无法在高于250℃的高温条件下稳定工作;金基钎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但是生成的焊点局部硬脆,成本较高;铋基钎料具有更低的熔点,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回流焊接过程,但其热导率较低、可靠性一般;导电胶作为一种潜力较大的互连材料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其含有较高的聚合物成分,因此热电性能较差;纳米银浆料是另一种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互连材料,它可以在300℃以下烧结,可以承受900℃的高温,具有优异的电导率、热导率,但银离子的电迁移现象,以及其较高的成本阻碍了纳米银浆的广泛应用。
中国专利CN106180696B公开了基于Ni@Sn核壳结构高温钎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核壳结构金属粉的成分仅有Ni、Sn两种元素,是通过微、纳米镍球表面镀附一定厚度的具有可焊性的Sn层来实现。此方法为双层核壳结构,最外层Sn易氧化,影响回流过程中核壳粉末之间的连接,最终生成的焊缝抗氧化性能差,无法长时间服役;由于Sn的存在,回流温度需设置在250℃,回流温度较高对芯片的热影响会变大;同时以微、纳米级的Ni球为核,相对于Cu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工业生产。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u@In@Ag核壳结构互连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此材料可以制备为互连材料的预制片,由该预制片和铜基板/镀银铜基板焊接形成的焊点可以在低于200℃下进行回流,最终生成的焊点可以在高于400℃下服役,具有较好的热电性能、抗氧化性及高温可靠性。
对此,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Cu@In@Ag核壳结构互连材料,其包括Cu核,所述Cu核的表面包覆有In@Ag层,形成Cu@In@Ag核壳结构,所述In@Ag层为Ag-In金属间化合物。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Cu核的粒径为5μm~35μm。进一步的,所述Cu核的形貌为球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Ag-In金属间化合物包括AgIn2。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In@Ag层的厚度为1-5μm。
本发明公开了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Cu@In@Ag核壳结构互连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对铜粉进行前处理;
步骤S2,配制镀铟溶液;
步骤S3,将步骤S1前处理后的铜粉加入到所述镀铟溶液中,并加入还原剂进行化学镀反应,在铜粉的表面镀覆In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216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