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阴极电铜拾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21747.3 | 申请日: | 2022-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21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杨其明;孙先如;崔平;宋飞;向阳;李俊标;刘连文;李勇;王礼林;郭庆伟;王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隆铜业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C1/12 | 分类号: | C25C1/12;C25C7/06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402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阴极 拾取 装置 | ||
1.一种阴极电铜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于阴极板(A)且分置于阴极板(A)的正面、背面侧的正面抵压板(10A)和背面抵压板(10B),各正面抵压板(10A)、背面抵压板(10B)在阴极板(A)的导电杆(A1)的长度方向间距布置,正面抵压板(10A)、背面抵压板(10B)面向阴极板(A)的板面上有正面托台(11A)、背面托台(11B),正面托台(11A)、背面托台(11B)上的正面托撑面(111A)、背面托撑面(111B)朝上,正面托台(11A)、背面托台(11B)下方的正面抵压板(10A)、背面抵压板(10B)的板面上有正面摩擦垫(20A)、背面摩擦垫(20B),压合驱动单元驱动正面抵压板(10A)和背面抵压板(10B)向靠近或远离阴极板(A)板面位移,压合驱动单元与升降机构相连并由升降机构驱动压合驱动单元连同正面抵压板(10A)和背面抵压板(10B)作同步的上下方向位移,正面抵压板(10A)和背面抵压板(10B)位移至靠近阴极板(A)时正面托撑面(111A)、背托撑面(111B)位于导电杆(A1)的下方且正面摩擦垫(20A)、背面摩擦垫(20B)抵压至阴极板(A)的上板边(A3)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极电铜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正面抵压板(10A)和背面抵压板(10B)为1~3块,正面抵压板(10A)设置一块时,背面抵压板(10B)至少为两块且在导电杆(A1)的长度方向上正面抵压板(10A)位于背面抵压板(10B)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阴极电铜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正面抵压板(10A)和背面抵压板(10B)均为两块,正面抵压板(10A)位于背面抵压板(10B)之间,相对侧的相互临近的正面抵压板(10A)和背面抵压板(10B)在导电杆(A1)的长度方向上分置在连接带(A2)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阴极电铜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正面抵压板(10A)、背面抵压板(10B)中部设置凸条分别构成正面托台(11A)、背面托台(11B),正面托撑面(111A)、背托撑面(111B)的边沿距离正面抵压板(10A)、背面抵压板(10B)板面的距离与导电杆(A1)的在阴极板(A)厚度方向的尺寸相符,正面托台(11A)、背面托台(11B)在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导电杆(A1)与阴极板(A)上板边之间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极电铜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正面摩擦垫(20A)位于同一立面内,各背面摩擦垫(20B)位于同一立面内,正面抵压板(10A)、背面抵压板(10B)处于接近位时正面摩擦垫(20A)、背面摩擦垫(20B)垫面之间间距与阴极板(A)的上板边处的厚度相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所述的阴极电铜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抵压板(10A)、背面抵压板(10B)的下部有开口向下的U形缺口(12),所述的正面摩擦垫(20A)、背面摩擦垫(20B)布置在U形缺口(12)旁侧部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极电铜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压合驱动单元包括正面抵压板气缸、背面抵压板气缸,正面抵压板气缸、背面抵压板气缸的活塞杆的杆端分别与正面抵压板(10A)、背面抵压板(10B)的上部相连,活塞杆与正面抵压板(10A)、背面抵压板(10B)垂直布置,正面抵压板(10A)、背面抵压板(10B)与导向杆的一端相连且导向杆与压合驱动单元的方形体壳体(30)上开设的导向孔构成导向配合,导向杆与活塞杆平行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阴极电铜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压合驱动单元的方形体壳体(30)上布置第一气缸(30A)、第二气缸(30B),第一气缸(30A)上的第一活塞杆(31A)与第二气缸(30B)上的第二活塞杆(31B)平行间距布置且伸缩方向相反,第一活塞杆(31A)连接阴极板(A)正面侧的正面抵压板(10A),第二活塞杆(31B)连接阴极板(A)背面侧的背面抵压板(10B),所述的压合驱动单元包括第一驱动单元(1)、第二驱动单元(2),第一驱动单元(1)、第二驱动单元(2)的构造相同且对应左右侧的连接带(A2)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隆铜业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金隆铜业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2174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