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22138.X | 申请日: | 2022-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1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隋修杰;刘正勇;胡文波;张蒙;张国宇;李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F01P7/02;B60K11/04;B60K1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浩百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4 | 代理人: | 谢湘宁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冷却系统 控制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处理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车辆冷却系统至少包括:第一水流回路、目标进气格栅、热管理模块、机油冷却器、散热器,其中,在检测到流经第一水流回路水流温度达到第一温度值时,开启目标进气格栅,并上升第一水流回路的水温;在检测到第一水流回路的水温从第一温度值上升至第二温度值时,控制热管理模块打开与机油冷却器连接的通路,以使发动机出水口的水流流向机油冷却器,并读取车辆外界环境温度;在检测到第一水流回路的水温从第二温度值上升至第三温度值时,根据车辆外界环境温度确定预设控制方式对发动机的水流温度进行控制。通过本申请,解决了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制冷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控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背景技术
在整车冬季试验过程中,零下20度以下时候,暖风开启时,发现按照进气格栅、热管理模块以及电动风扇的控制方式安排不合理,导致水温会出现持续下降的问题。
针对相关技术中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制冷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车辆冷却系统至少包括:第一水流回路、目标进气格栅、热管理模块、机油冷却器、散热器,其中,在检测到流经第一水流回路水流温度达到第一温度值时,开启目标进气格栅,并上升第一水流回路的水温,其中,第一水流回路为水流从发动机出水口到达水泵之间的回路;在检测到第一水流回路的水温从第一温度值上升至第二温度值时,控制热管理模块打开与机油冷却器连接的通路,以使发动机出水口的水流流向机油冷却器,并读取车辆外界环境温度,其中,热管理模块用于控制发动机出水口的水流流向机油冷却器以及散热器的水流流速;在检测到第一水流回路的水温从第二温度值上升至第三温度值时,根据车辆外界环境温度确定预设控制方式对发动机的水流温度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在检测到流经第一水流回路水流温度达到第一温度值时,开启目标进气格栅包括:检测流经第一水流回路水流温度;若检测到流经第一水流回路水流温度达到第一温度值时,开启目标进气格栅。
进一步地,在开启目标进气格栅之后,方法还包括:在预设条件下若第一温度值下降至目标水流温度值,计算第一温度值的下降率;检测下降率是否大于预设值;在检测到下降率大于预设值的情况下,关闭目标进气格栅关闭。
进一步地,根据车辆外界环境温度确定预设控制方式对发动机的水流温度进行控制包括:检测车辆外界环境温度是否大于预设环境温度,其中,预设环境温度小于第一温度值;在检测到车辆外界环境温度大于预设环境温度,且第一水流回路的水温上升至第三温度值时,则通过热管理模块控制发动机的水流温度;在检测到车辆外界环境温度不大于预设环境温度,且第一水流回路的水温上升至第三温度值时,则通过车辆冷却系统中的目标风扇控制发动机的水流温度。
进一步地,通过热管理模块控制发动机的水流温度包括:控制热管理模块打开与散热器连接的通路,以使发动机出水口的水流流向散热器;在目标预设条件下若第三温度值下降至预设水流温度值,计算第三温度值的目标下降率;检测目标下降率是否大于目标预设值;在检测到目标下降率大于目标预设值的情况下,确定热管理模块处于预设开度状态,并在预设开度状态下通过热管理模块控制发动机的水流温度。
进一步地,通过车辆冷却系统中的目标风扇控制发动机的水流温度包括:根据第三温度值计算目标风扇对应的通电占空比;根据通电占空比控制发动机的水流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221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