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超高性能混凝土道面板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22987.5 | 申请日: | 2022-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03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南勋;李宇;刘军;向和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中路防护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5/06 | 分类号: | E01C5/06;E01C5/08;E01C5/00;E01C11/14;E01C19/52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科深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235 | 代理人: | 李丹丹 |
地址: | 511466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超高 性能 混凝土 面板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装配式超高性能混凝土道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单元(1)、传力杆(2)、榫槽(3)和高强榫头(4);
板单元(1)为直接承受使用荷载的主体功能结构,平面外形包括矩形和等腰梯形两种;
相邻板单元(1)通过传力杆(2)连接成为整体,传力杆(2)采用一定直径D与长度L的的钢筋制成,设置在板单元(1)的厚度中心与拼缝之上;以长度中点为界,传力杆(2)的一端在板单元(1)制作时预埋进混凝土内,传力杆(2)的另一端从板单元(1)的板端外露,在与相邻板单元(1)拼接时插入对应的榫槽(3)内,并与后续施工的高强榫头(4)咬合固定;
榫槽(3)为板单元(1)预制时预留的空腔结构,也为后续施工高强榫头(4)提供空腔;
高强榫头(4)为采用不低于板单元(1)材料强度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榫槽(3)内浇筑成型的榫头,其将传力杆(2)外露端包裹咬合,成为与传力杆(2)配套的连接结构;
板单元(1)的四角位置处设置有调平螺孔(5)和与调平螺杆(5)配套的调节螺杆(6),对板单元(1)的连接处进行调平操作;
板单元(1)中心位置处设置有注浆孔(7),通过注浆孔(7)对板单元(1)内部进行注浆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超高性能混凝土道面板,其特征在于,板单元(1)的长度介于3000mm-6000mm之间,宽度介于2000mm-4000m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超高性能混凝土道面板,其特征在于,板单元(1)采用抗压强度不小于120MPa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浇筑而成,板单元(1)的顶面即与轮胎接触的使用面设置防滑的压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超高性能混凝土道面板,其特征在于,传力杆(2)的长度为直径的10-20倍;传力杆(2)之间的间距介于300mm-600m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超高性能混凝土道面板,其特征在于,传力杆(2)的两端根据接缝的连接模式,选择作为固结端或自由端使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超高性能混凝土道面板,其特征在于,榫槽(3)根据需要沿板单元(1)的四边、按照与传力杆(2)对应的间距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超高性能混凝土道面板,其特征在于,榫槽(3)设置在板单元(1)的顶面,其高度h≥H/2+D,其轴线长度l≥L/2;榫槽(3)的平面形状是燕尾榫状,即板边缘端顶面开口b1<板中间端顶面开口b2,同时,其板边缘端顶面开口b1<板边缘端底面开口c1,其板中间端顶面开口b2<板中间端底面开口c2,且板边缘端顶面开口b1不小于2倍最大传力杆(2)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超高性能混凝土道面板,其特征在于,调平螺孔(5)为金属材料的直螺纹套筒;调平螺孔(5)长度与板单元(1)厚度相等,使得其在板单元(1)上形成通孔,调节螺杆(6)从通孔的顶面螺旋拧入而从底面顶出;调平螺孔(5)内径介于16mm-32mm之间;调平螺孔(5)是在板单元(1)浇筑时预埋、混凝土硬化后固结在板单元内形成整体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超高性能混凝土道面板,其特征在于,注浆孔(7)内空并贯通板单元(1),高度与板单元(1)厚度一致;注浆孔(7)是通过在板单元(1)制作时预埋金属管材成型;注浆孔(7)在板单元(1)顶面端设适当长度的内螺纹,与后续注浆设备的注浆管一致、配套使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超高性能混凝土道面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预制板单元(1),板单元(1)预制时,同步完成传力杆(2)、榫槽(3)、调平螺孔(5)、注浆孔(7)的制作及预埋预设工作;
S2:基础施工;
S3:根据设计的安装顺序,对第(1)块安装的板单元(1)即基准板单元的平面位置进行精确测设放样,将基准板单元运输到施工现场,利用其4个调平螺孔(5)安装吊钩、固定吊绳、采用起重设备起吊到对应位置,辅助精确定位、安装到位且完全调平,其横向、竖向的榫槽(3)与相邻板单元(1)方位对应;
S4:沿基准板单元的横轴、纵轴2个方向,按照先横向、后纵向的顺序依次安装相邻的板单元(1),确保2个轴线方向分别对齐且接缝大小均匀一致,利用调平螺孔(5)与调节螺杆(6)对板单元(1)进行调整,重复该操作,直至一定区段的板单元(1)全部安装完成;
S5:对完成安装的区域内各板单元(1)进行平面、水平位置与接缝错台、平整度进行检查,确保道面板轮廓线型、顶面高程、表面平整度满足相应工程的验收标准要求,对超出验收标准的板单元(1)进行校正调平直至满足验收要求;
S6:制备强度不低于道面板混凝土强度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向完成安装的区段内的榫槽(3)内灌注超高性能混凝土,插捣密实、收光平整且与板单元(1)顶面齐平;
S7:制备抗压强度不低于基础的高强水泥砂浆,使注浆管与注浆孔(7)连接,水泥浆通过注浆孔(7)进入安装好的板单元(1)板底,使板单元(1)与基础间的空隙全部被水泥砂浆填充密实,没有脱空。
S8:清除板单元(1)接缝凹槽内的浮浆、灰尘、垃圾,在凹槽底部接缝内塞入填缝材料防止渗透,并使填缝表面与道面板顶面齐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中路防护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中路防护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2298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