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管类零件异形截面螺旋深孔内表面移动式等离子电化学抛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0702005.3 | 申请日: | 2022-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222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杨峰;杨丽;刘炳鑫;郭策安;张健;岳明凯;卢旭东;王猛;赵爽;方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4B37/00 | 分类号: | B24B37/00;B24B37/02;B24B37/11;B24B37/27;B24B37/34;B24B57/02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059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管 零件 异形 截面 螺旋 深孔内 表面 移动式 等离子 电化学 抛光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加工中的等离子电化学抛光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金属管类零件异形截面螺旋深孔内表面移动式等离子电化学抛光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后端盖、抛光电极体、导流体、导向密封体、前引导、前引导紧固螺栓、屏蔽套紧固螺栓、屏蔽套、轴承、橡胶圈、换向接头、换向套筒和设备拉杆。抛光加工时,工作介质流经发明装置,在工件内表面和抛光电极表面存在的等离子工作介质,发生电化学腐蚀,随着抛光电极沿管类零件轴向不断移动,零件内表面不断被发生腐蚀反应,完成管类零件异形截面深孔内表面抛光加工。金属管类零件异形截面螺旋深孔内表面使用传统的内孔珩磨抛光的方法比较困难,而使用此套装置等离子电化学抛光则比较容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加工中的等离子电化学抛光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金属管类零件异形截面螺旋深孔内表面移动式等离子电化学抛光装置。
背景技术
珩磨是用镶嵌在珩磨头上的珩磨条对精加工表面进行的精整加工,珩磨时,工件安装在珩床工作台上或夹具中,具有若干珩磨条的珩磨头插入已加工的孔中,由机床主轴带动旋转并作轴向往复运动。珩磨条以一定压力与孔壁接触,即可切去一层极薄的金属。珩磨加工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件的精度,提高工件的疲劳使用寿命,主要用于精加工表面的光整加工,也是对内孔表面精整加工的常用方法之一。
虽然珩磨作为内孔表面的光整加工方式,但传统珩磨加工装置所加工孔的大小比较单一,其主要是对固定孔径的普通孔进行内孔表面加工,对不同孔径的内孔进行加工就有了一定的限制。目前的珩磨头与珩磨条的结构仅能够实现对特定内径的孔进行珩磨,在孔的内径与珩磨头及珩磨条的尺寸不适配时,无法顺利进行珩磨,只能同时准备多种尺寸不同的珩磨头及珩磨条,适应性较差,也增加了珩磨的成本。如今,许多机械结构件表面都存在大小不一的内孔,尤其是在汽车、飞机等的发动机外壳表面。因此,在一定孔径范围内异形截面内膛表面的抛光装置对提高加工效率以及保证内孔表面的加工精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金属管类零件异形截面螺旋深孔内表面移动式等离子电化学抛光装置,通过金属管类零件异形截面螺旋深孔内表面移动式等离子电化学抛光装置的设计应用,实现管类零件异形截面螺旋深孔内表面的全膛光整加工,解决了传统内孔珩磨加工无法实现异形截面内膛抛光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的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金属管类零件异形截面螺旋深孔内表面移动式等离子电化学抛光装置,该装置由设在管类零件内的移动固定装置和移动旋转装置构成,移动旋转装置的抛光电极体一端外侧与管类零件内壁相对应,移动固定装置的换向套筒通过轴承与抛光电极体另一端外侧连接,抛光电极体另一端内侧的换向接头插装于移动固定装置的设备拉杆。
所述的金属管类零件异形截面螺旋深孔内表面移动式等离子电化学抛光装置,移动固定装置包括:设备拉杆、换向套筒和轴承,设备拉杆与换向套筒通过螺纹连接,换向套筒与轴承外圈紧密配合,组装后三者位置相对固定,在沿管类零件轴向移动过程中,三者不发生相对位移。
所述的金属管类零件异形截面螺旋深孔内表面移动式等离子电化学抛光装置,换向套筒的外形为圆柱状,所述阶梯形内孔直径较大部分设有内螺纹,所述阶梯形内孔直径较小部分内侧安装轴承;换向套筒套在设备拉杆的一端,换向套筒阶梯形内孔的内螺纹与设备拉杆的外螺纹配合连接,换向套筒阶梯形内孔通过台阶与轴承外圈紧密配合;设备拉杆沿轴向开设阶梯形内孔,移动旋转装置的换向接头一端插装于设备拉杆的阶梯形内孔直径较大一端且呈紧密配合。
所述的金属管类零件异形截面螺旋深孔内表面移动式等离子电化学抛光装置,移动旋转装置包括:后端盖、抛光电极体、导流体、导向密封体、前引导、屏蔽套、换向接头,后端盖与抛光电极体一端内孔通过螺纹连接,导流体、导向密封体、前引导和屏蔽套依次套装于抛光电极体上,导流体、导向密封体和前引导三者通过前引导紧固螺栓紧密连接固定,三者可作为一个整体;导流体、前引导的内孔与抛光电极体粘接,导流体、导向密封体、前引导的外部与金属管类零件的异形螺旋内壁滑动配合,屏蔽套与抛光电极体通过屏蔽套紧固螺栓固定且与前引导的一侧紧密接触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理工大学,未经沈阳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020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