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砟轨道板测温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其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29503.7 | 申请日: | 2022-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12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王琰;齐庆海;李玉奇;董俊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亿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基础设施检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K1/024 | 分类号: | G01K1/024;G01K1/14;G01K13/00;G01J5/00;B61K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博行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7 | 代理人: | 彭姣云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 测温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及其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砟轨道板测温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其存储介质,包括:在车辆下部设置主动检测单元,在所述车辆移动时通过所述主动检测单元对无砟轨道板进行主动温度检测,获取主动温度检测数据;通过辅助测温装置对无砟轨道板进行辅助测温,以获取辅助测温数据;将所述主动温度检测数据和辅助测温数据合并后得到无砟轨道板的温度检测数据。通过主动温度检测和辅助温度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砟轨道板的温度检测,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无砟轨道板的温度信息。并且,可在夜间通过主动温度检测的方式对无砟轨道板进行温度检测,在白天通过辅助温度检测方式进行无砟轨道板的温度检测,从而能够实现全天候的对无砟轨道板进行温度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砟轨道板测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砟轨道板测温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其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无砟轨道板是一种由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多层连续带状结构,而混凝土为导热性能差以及体积敏感性材料,易受气候温度的影响,温度的升降变化会影响无砟轨道板结构的稳定性,可能导致轨道板发生翘曲变形,产生层间离缝。高寒地区的温度气温年较差较大,零下能够达到-35摄氏度以下,零上能够达到40摄氏度以上,温度因素对轨道板的结构稳定性起到主要影响作用。
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12816078 A)公开了一种无砟轨道板测温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无砟轨道板测温方法包括,在轨道检测车高速移动状态下,利用红外测温装置采集无砟轨道板的状态数据;根据状态数据计算无砟轨道板的温度。通过在轨道检测车高速移动状态下采集无砟轨道板的状态数据,并根据状态数据计算无砟轨道板的温度。从而实现长距离的列车轨道上的无砟轨道板的温度进行测量,且能够准确测量无砟轨道板的温度,准确掌握无砟轨道板的温度变化可以指导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的维护。
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12816078 A)公开了一种无砟轨道板测温系统,设置在高速运行的轨道检测车上,所述测温系统包括:无砟轨道板温度数据采集模块,用于在高速移动状态下采集无砟轨道板的状态数据;温度数据存储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状态数据计算所述无砟轨道板的温度。该系统通过将高速测温系统设置在高速运行的轨道检测车上,轨道检测车在运行监测轨道的同时就可以对无砟轨道板进行温度信息的监测和存储,系统结构简单,测温响应速度快,可以适应宽泛地工作环境温度,能够准确测量无砟轨道板的温度,准确掌握无砟轨道板的温度变化可以指导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的维护。
上述现有技术中,其技术方案均依赖于轨道检测车进行实施,而轨道检测车的运行受限于轨道上的车辆运行情况,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夜间运行,无法在白天对无砟轨道板进行温度检测,更无法实时的对无砟轨道板进行温度检测。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无砟轨道板测温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其存储介质,旨在解决在对轨道的无砟轨道板进行温度检测时,无法全天候的对无砟轨道板进行温度检测。
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无砟轨道板测温方法,包括:
在车辆下部设置主动检测单元,在所述车辆移动时通过所述主动检测单元对无砟轨道板进行主动温度检测,获取主动温度检测数据;
通过辅助测温装置对无砟轨道板进行辅助测温,以获取辅助测温数据;
将所述主动温度检测数据和辅助测温数据合并后得到无砟轨道板的温度检测数据。
进一步地,在对无砟轨道板进行辅助测温,以获取辅助测温数据时,包括:
确定无砟轨道板的待测温范围,并在所述待测温范围内设置一个主监测站和若干子监测站;
确定所述主监测站和若干子监测站各自的检测范围,在所述主监测站和若干子监测站内设置若干个温度采集点,并在所述温度采集点处设置温度检测单元,通过所述温度检测单元采集各个温度采集点的无砟轨道板的温度信息以及无砟轨道板所处位置的环境温度信息;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亿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基础设施检测研究所,未经亿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基础设施检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295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