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缓解航道回淤压力的河口浮泥疏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0742114.8 | 申请日: | 2022-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124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高运;杨恩尚;郝帅;孙立霞;李影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F5/28 | 分类号: | E02F5/28;E02F3/88;E02F3/90;E02F7/02;B01D33/04;C02F7/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航联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304 | 代理人: | 林文豪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缓解 航道 压力 河口 浮泥 疏浚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缓解航道回淤压力的河口浮泥疏浚装置,属于河流疏浚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浮泥疏浚装置疏浚效率低、转移操作不便等问题。包括运输车和框架,运输车的中部设有转动底座,转动底座上设有吊臂机构,运输车的后侧设有两个对称的液压升降基座,两个液压升降基座之间设有输泥提升机,框架在使用时可拆卸地设置在吊臂机构末端,且放置在输泥提升机上方,框架后侧设有滤泥履带机构,框架前侧铰接有两个相互连接的第一曝气机构,两个第一曝气机构的侧边均铰接有第二曝气机构。本发明可快速将浮泥和河水喷射推入框架内部,对其进行过滤,并对过滤的泥沙进行输送、收集;同时输泥提升机和框架的收放使用方便,便于转移操作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河流疏浚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浮泥疏浚装置,特别是一种缓解航道回淤压力的河口浮泥疏浚装置。
背景技术
河流的浮泥,通常由粘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组成,经过长时间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而沉积于航道回淤底部所形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流、湖泊、河流入海口滩涂等水体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的污染物质可通过沉淀、络合或者吸附等作用与水体底部的底泥颗粒结合,致使许多河流底泥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底泥中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污染、营养元素和有机物污染等。当在水流扰动等作用下,污染物质可被释放到水体中,对水体用水安全带来隐患。
疏浚可以缓解航道回淤压力,也可以避免二次污染。
目前的工程疏浚技术通常可分为干法工程疏浚和湿法工程疏浚,其中,干法工程疏浚是指是将水抽干,待疏浚底泥自然风干含水量降到一定数值后,采用陆上施工机械进行土方开挖施工,即利用土方开挖机械将疏浚物挖装到自卸汽车上,通过自卸汽车将疏浚物运送到指定地点堆放,干法工程疏浚具有出泥含水率低、体积小的特点,但其操作过程中会使治理流域含有污染物的底泥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极易对周边环境和操作人员产生危害;湿法工程疏浚可以较好地控制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问题,但其挖泥船绞刀的设计形式,决定了其在操作过程中会对水体产生较大的扰动,从而使底泥中的污染物质向上覆水体中迁移,会对疏浚区域水体带来不利影响。工程疏浚作为目前水利行业常用疏浚方法,技术及装备较为成熟,其中的干法工程疏浚对季节性河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经检索,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湖泊河流环保疏浚淤泥快速脱水装置【申请号:CN202120554246.9;公开号:CN214881044U】。这种装置包括土坑;土坑包括用于盛装疏浚淤泥的储泥脱水层、处于储泥脱水层下游的用于阻隔储泥脱水层的疏浚淤泥的阻隔层、贯穿储泥脱水层和阻隔层并沿土坑竖向布设的用于阻隔疏浚淤泥中的固体污泥并使疏浚淤泥中的水通过的竖向滤水机构,处于阻隔层下游和滤水机构的输出端的用于接收从滤水机构排出的水的排水层;储泥脱水层、阻隔层和排水层在土坑内从上至下依次布排布。虽然可疏浚淤泥快速脱水装置、排水效果好、造价低;但是不方便转移操作位置,输送和收集泥沙。
基于此,我们提出一种缓解航道回淤压力的河口浮泥疏浚装置;通过第一曝气机构和第二曝气机构及空压泵配合,实现对浮泥和河水进行推射,与水流方向配合,将浮泥和河水喷射推入框架内部,快速进行过滤;
通过滤泥履带机构和框架配合,对浮泥和河水进行过滤,滤泥履带将过滤的泥沙向下输送,落入排泥口,进行收集;
通过输泥提升机与液压升降基座配合,可调节进料斗的深度,同时可实现输泥提升机的收放,方便输泥提升机的收放使用;
通过吊臂机构与框架配合,方便实现框架的收放使用,操作简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缓解航道回淤压力的河口浮泥疏浚装置,该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本装置方便移动操作位置,将浮泥和河水喷射推入框架内部,快速进行泥沙过滤、输送收集。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421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