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检测盖板玻璃外观缺陷的传输与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89870.6 | 申请日: | 2022-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08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洪凡荣;李海涛;刘永;王洋;叶和;童炎;张勋;魏京京;李婉君;李潇逍;张险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麟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95 | 分类号: | G01N21/95;G01N21/13;B65G49/06 |
代理公司: | 上海邦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12 | 代理人: | 郭靖宇 |
地址: | 201207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检测 盖板 玻璃 外观 缺陷 传输 方法 | ||
1.一种用于检测盖板玻璃外观缺陷的传输与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被检测物通过真空吸附在第一真空治具(233)上;
S2、通过丝杠模组将被检测物输送至机器视觉机构(300)检测处进行检测;
S3、当被检测物的检测区域达到2/3时,通过第一气缸(231)与第二气缸(232)的配合运动,使得被检测物从第一真空治具(233)上转移至第二真空治具(232)上,完成真空交接;
S4、丝杠模组(210)带动被检测物重复步骤S2,移动至机器视觉机构(300)检测处进行检测;
S5、机器视觉机构(300)对被检测物进行拍照,获得了被检测物图像并通过特定的算法程序和检验标准,即可判断该被检测物是否为合格产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检测盖板玻璃外观缺陷的传输与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装置:机架(100)及固定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的玻璃输送机构(200)与机器视觉机构(300),所述玻璃输送机构(200)位于机器视觉机构(300)的下方,玻璃输送机构(200)用于将被检测物输送至机器视觉机构(300)的下方;
所述玻璃输送机构(200)包括铝型材支撑架(220)、固定于所述铝型材支撑架(220)上的丝杠模组(210)、用于带动丝杠模组(210)中的丝杠转动的伺服电机(250)、与丝杠模组(210)中丝杠活动连接的固定板(235)及固定于所述固定板(235)上的第一气缸(231)与第二气缸(232);
所述第一气缸(231)与第二气缸(232)上分别固定有第一真空治具(233)与第二真空治具(232),第一气缸(231)带动第一真空治具(233)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气缸(232)带动第二气缸(232)带动第二真空治具(232)垂直于第一气缸(231)运动方向进行移动;
而且第一气缸(231)与第二气缸(232)上均可吸附有被检测物(24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检测盖板玻璃外观缺陷的传输与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机器视觉机构(300)包括第一支撑架(310)、与所述第一支撑架(310)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架(340)、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310)上的上视觉CCD相机组件(320)与第一下光源组件(350)及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架(340)上的上光源组件(330)与第二下光源组件(360),机架(100)上固定有下视觉CCD相机组件(370),其中上视觉CCD相机组件(320)与下视觉CCD相机组件(370)的结构相同,第一下光源组件(350)、第二下光源组件(360)及上光源组件(330)的结构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检测盖板玻璃外观缺陷的传输与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视觉CCD相机组件(320)包括固定于第一支撑架(310)上的微调平台(323)、设置于微调平台(323)上的相机固定块(322)及固定于所述相机固定块(322)上的相机(321),所述微调平台(323)用于对相机(321)的位置进行微调。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检测盖板玻璃外观缺陷的传输与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光源组件(330)包括固定于第二支撑架(340)上的微调平台(323)、固定于所述微调平台(323)上的光源固定板(332)及固定于所述光源固定板(332)上的光源(33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检测盖板玻璃外观缺陷的传输与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视觉CCD相机组件(320)与下视觉CCD相机组件(370)相对设置,且第一下光源组件(350)设置于上视觉CCD相机组件(320)与下视觉CCD相机组件(370)之间,下视觉CCD相机组件(370)设置于第一支撑架(310)与第二支撑架(340)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检测盖板玻璃外观缺陷的传输与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下光源组件(360)与第一下光源组件(350)相邻设置,第二下光源组件(360)位于上光源组件(330)的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麟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麟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8987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