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弹道靶自由飞模型的重复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19791.5 | 申请日: | 2022-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27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柯发伟;李鑫;文雪忠;罗庆;龙耀;李文光;黄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41J9/08 | 分类号: | F41J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9 | 代理人: | 李亚东 |
地址: | 62105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道 自由 模型 重复使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弹道靶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弹道靶自由飞模型的重复使用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模型的结构优化设计,避免模型组装连接处产生的集中应力导致模型损坏。同时还通过对模型重心的设置,使其与压心之间肯特定的位置关系,在满足试验要求的同时,能够使模型飞行更稳定,使模型能够按预定进入回收场,且避免在回收过程中偏离出回收场。在靶室末端设置具有相适应回收能力的回收场,实现对模型减速并最终无损回收。对试验前和回收后的模型进行检测,若回收的模型的物理量参数相比试验前无变化或变化量满足试验要求,则回收后的试验模型能够重复使用。实现弹道靶试验模型的回收及重复使用,回收成功率高,降低试验成本,提高试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弹道靶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弹道靶自由飞模型的重复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弹道靶试验时模型自由飞行、无支架干扰、靶室环境真实可控等优点,是获得自由飞行模型气动参数的理想方式之一。由于弹道靶试验时模型飞行速度较高、完整回收难度大,试验时一般不考虑模型回收而是直接拦截破碎,即一个试验模型只能使用一次。而模型的加工成本较高,制作周期较长,严重制约试验效率,且导致试验成本增加,并且拦截破碎模型产生的粉尘和碎片会污染环境,造成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弹道靶自由飞模型的重复使用方法,解决现有弹道靶自由飞模型无法完整回收、重复使用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弹道靶自由飞模型的重复使用方法,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包括:
模型设计,将模型的主体结构设计为一体结构,且在飞行方向上模型的重心在压心的前方;
在试验前,测量并记录模型的物理量参数,并基于模型的几何尺寸、质量、发射速度,在靶室末端设置回收场,回收场位于模型的飞行轨迹上,用于试验时回收模型;
在试验后,测量回收的模型的物理量参数,若回收的模型的物理量参数与试验前模型的物理量参数相比,无变化或变化量满足试验要求,则回收后的试验模型能够重复使用。
结合第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回收场包括沿模型的飞行方向呈多级设置的阻燃减速部,且在模型的飞行方向上,各级阻燃减速部的阻燃材料层的材料密度依次增加,相邻的阻燃减速部面接触连接;
其中,在模型的飞行方向上,每级阻燃减速部包括至少一个阻燃减速层,且每级阻燃减速部中的阻燃减速层的材料密度相同,相邻的阻燃减速层面接触连接。
结合第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每级阻燃减速部包括一个阻燃减速层。
结合第二或第三种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实现方式中,各个阻燃减速层同心设置,且在模型的飞行方向上,各个阻燃减速层的截面积依次增加。
结合第二至第四种任一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每个阻燃减速层均是由多块材料拼接而成,且相邻块之间面接触连接。
结合第五种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实现方式中,用于拼接每个阻燃减速层的各块材料尺寸相同。
结合第六种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实现方式中,用于拼接每个阻燃减速层的各块材料均为立方体。
结合第二至第七种任一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实现方式中,阻燃减速层为阻燃海绵。
结合第二至第八种任一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实现方式中,每个阻燃减速层均嵌设在固定框内,所述固定框的内侧面与阻燃减速层的外周面接触连接,所述固定框的外周面与所述靶室的内壁面接触;
所述固定框的材料密度大于其内嵌设的所述阻燃减速层的材料密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未经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197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