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烧结料面风量的测量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29064.7 | 申请日: | 2022-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258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潘文;张效鹏;张亚鹏;仇锁朝;陈绍国;王冬青;马怀营;赵景军;石江山;刘勇君;罗尧升;赵志星;赵鹏;季斌;刘华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21/00 | 分类号: | F27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马苗苗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烧结 风量 测量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烧结料面风量的测量方法及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压力检测设备与终端设备,压力检测设备包括测压仪以及设置在烧结料面上的导流风管,测压仪连接在导流风管上,用于测量放置在烧结料面上的导流风管随烧结台车运行时导流风管表面的压力数据,终端设备与测压仪连接,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测压仪采集的压力数据;基于压力数据,确定烧结料面的风速;基于烧结料面的风速,确定烧结料面的风量。该测量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测量烧结料面的有效风量,有效地解决烧结料面风速过低无法准确测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矿石烧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烧结料面风量的测量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降低烧结烟气总量的烟气循环,降低烧结过程一氧化碳和二噁英排放的蒸汽喷洒以及降低烧结过程碳排放的富氢燃料喷吹等技术已经成为目前钢铁行业的关注点,而烧结料面有效风量的准确掌握是这些技术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之一。
烧结料面有效风量是指烧结过程中通过烧结料面的空气流量。料面风量是掌握烧结设备运行状况和烧结过程状态,提升烧结矿质量的重要基础数据。相对于烧结漏风量,料面风量直接参与烧结反应,是烧结过程的有效风量。该部分风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烧结矿质量、产量,固体燃料消耗等各项指标。
目前料面风量测试方法可操作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差,烧结过程中烧结机从前到后各处的透气性差异较大,烧结料面的烧结中前段由于过湿层的存在料层的透气性差,烧结料面风速小,而烧结尾段由于疏松且坚硬的成品烧结矿占比增加,料层透气性大幅增加,烧结料面风速相对较大,进一步增加了准确测量的难度。常用的料面风量测量方法是直接将风速仪置于烧结料面,测量通过烧结料面的风速,再根据风速测量值推算出整个烧结料面的风量,但风速测量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了一种烧结料面风量的测量方法及系统,该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测量烧结料面的有效风量,有效地解决烧结料面风速过低无法准确测量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烧结料面风量的测量方法,应用于烧结料面风量的测量系统中,所述系统包括压力检测设备与终端设备,所述压力检测设备包括测压仪以及设置在烧结料面上的导流风管,所述测压仪连接在所述导流风管上,用于测量导流风管随烧结台车运行时所述导流风管表面的压力数据,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测压仪连接,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测压仪采集的压力数据;基于所述压力数据,确定所述烧结料面的风速;基于所述烧结料面的风速,确定所述烧结料面的风量。
优选地,所述导流风管包括上段管与靠近烧结料面的下段管,所述上段管的内径小于所述下段管的内径,所述测压仪用于测量所述导流风管随烧结台车运行时所述上段管与所述下段管之间的压力差,所述基于所述压力数据,确定所述烧结料面的风速,包括:基于所述压力差,确定所述烧结料面的风速。
优选地,所述基于所述压力差,确定所述烧结料面的风速,包括:基于所述烧结料面的计算风速、所述导流风管的形状扩大面积比、所述导流风管的总阻力损失以及环境空气密度,确定所述烧结料面的风速,其中,所述烧结料面的计算风速基于所述压力差、重力加速度以及流量系数所确定,所述导流风管的形状扩大面积比基于所述上段管的内径以及所述下段管的内径所确定。
优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烧结料面的风速,确定所述烧结料面的风量,包括:基于所述烧结料面的风速、所述导流风管运行的起始时间点以及停止时间点、所述烧结台车的机速以及所述烧结台车的宽度,确定所述烧结料面的风量。
优选地,所述获取所述测压仪采集的压力数据之前,还包括:在烧结料面上选取预设平整区域作为测量点;将所述导流风管紧贴在所述测量点上。
优选地,所述在烧结料面上选取预设平整区域作为测量点,包括:在与所述烧结台车运行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选取多个所述预设平整区域作为测量点,得到多个测量点;将多个导流风管分别紧贴在所述测量点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集团有限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首钢集团有限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290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