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预应力筋及钢筋连接预制盖梁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866807.8 | 申请日: | 2022-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751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宁;王霆;郭建强;白唐瀛;张杰;许浩;赵连军;刘运亮;陈浩;王大鹏;陈轶鹏;赵华新;李晓峰;杨独;田宇;吕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1D19/00;E01D19/02;E02D2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11399 | 代理人: | 陈姣姣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预应力 钢筋 连接 预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地铁系统、市域快轨系统、轻轨系统、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跨座式单轨系统等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通过预应力筋及钢筋连接预制盖梁的方法,包括:预制盖梁,预制盖梁内预埋有与延伸出墩柱顶面的预应力筋对应的第一预留孔,以及与延伸出墩柱顶面的普通钢筋对应的第二预留孔,第一预留孔和第二预留孔内均灌注有灌浆料。本发明实现了预制盖梁与墩柱的预制拼装,设置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筋连接预制盖梁,满足结构受力,提高了墩柱与预制盖梁接缝的耐久性;将原有的盖梁高空现浇作业变成预制场内地面操作,降低施工风险,现场劳动力节约50%~70%,节约时间,还降低了对既有道路交通的影响,降低了城市人群密集区的粉尘、噪音、灯光等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预应力筋及钢筋连接预制盖梁的方法。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高架线一般沿着既有道路的路中或路侧敷设,下部结构施工多采用传统的现浇施工方法,需要长时间占用道路,影响交通,其弊病较多,主要包括:
①现场需搭设大量支架和模板,安全隐患多,安全风险大;
②现场作业需大量劳动力;
③施工效率低,施工周期长;
④对既有道路交通影响大,社会影响面大;
⑤产生的粉尘、噪音、灯光等环境污染大等问题。
城市高架桥施工,尤其在交通繁忙地段,要求施工对交通的影响降到最小,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对轨道交通高架桥梁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通过预应力筋及钢筋连接预制盖梁的结构和方法,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预应力筋及钢筋连接预制盖梁的结构,包括:预制盖梁,所述预制盖梁内预埋有与延伸出墩柱顶面的预应力筋对应的第一预留孔,以及与延伸出墩柱顶面的普通钢筋对应的第二预留孔,所述第一预留孔和第二预留孔内均灌注有灌浆料。
优选的是,所述墩柱内预先预埋多个所述预应力筋和多个普通钢筋,所述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均延伸至所述墩柱的顶面外部,且分别插入至所述第一预留孔和第二预留孔内,多个所述普通钢筋呈环状分布,多个所述预应力筋分布在形成环状的多个所述普通钢筋的内侧。
优选的是,所述墩柱的顶面设有调节垫块和砂浆垫层,所述砂浆垫层用于连接所述预制盖梁的底面和墩柱的顶面。
优选的是,所述预应力筋穿过所述第一预留孔的顶端连接有张拉锁紧件,所述张拉锁紧件外侧设置有封锚块。
优选的是,所述墩柱的下方依次设置有承台和桩基,所述普通钢筋的底端延伸至所述承台的内部。
优选的是,所述普通钢筋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包括两个第一定位单元,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包括弧形侧板,所述弧形侧板的内侧两端沿其轴向分布两个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撑板,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内侧分别设有第一弧形内板;
所述第一弧形内板的外侧设有多个沿其周向分布且与其轴线平行设置的竖向筋板,所述竖向筋板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所述竖向筋板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弧形内板对应的第二弧形内板;
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沿其周向分布多个第一筋板,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筋板之间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筋板的横向两端分别与所述竖向筋板和弧形侧板连接,所述第一筋板的竖向两端分别凸出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下两侧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668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