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司机室结构及轨道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210879293.X | 申请日: | 2022-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307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金希红;苏柯;水文菲;王海钧;易理文;柳晓峰;闵阳春;张华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C17/04 | 分类号: | B61C17/04;B61D19/00;B61D19/02;B61D17/08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李发军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司机 结构 轨道 车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司机室结构及轨道车辆。所述司机室结构包括司机室骨架结构,所述司机室骨架结构为主要由逃生门框,设备安装横梁,侧门门框,连接梁,加强底盘及斜撑构成模块化的整体框架结构。所述轨道车辆包括车体本体、防爬器和所述的司机室结构;所述司机室骨架结构位于车体本体中底架上方,位于侧墙的正前方;所述车体本体为车辆主要承载结构及安装基体,车体本体与司机室骨架结构固定为整体框架结构;所述司机室骨架结构的连接梁分别与车体本体的底架、侧墙、车顶固定相连。本发明解决了司机室侧门为电动塞拉门占用的安装空间过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司机室结构及轨道车辆,属于轨道车辆领域,尤其适用于地铁车辆。
背景技术
地铁车辆常常在地下隧道中运行,当线路发生故障时,乘客需要向列车前后方向疏散,为了提供一种备用的紧急疏散通道,一般在列车前端设置了逃生门。对于A型地铁车辆,逃生门通常设置在正中心。设置逃生门会带来一个技术问题,就是逃生门立柱需要足够强,以抵抗EN 12663标准规定的腰带部位300kN纵向压缩载荷;但逃生门立柱断面加大后,在前窗区域又会遮挡部分视野,影响司机瞭望,且内装玻璃钢立柱罩把逃生门立柱包裹起来会更困难,且视觉显得更“笨重”。因此部分车体的逃生门立柱采用为竖直方向布置的等截面大型立柱(如专利号为CN201821457625.0公开的一种车端骨架结构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可有效解决司机视野问题。但该结构不利于头罩前端的流线型造型实现,不美观,且在高速运行时气动阻力偏大,市场需求较少。
为了更好实现车头流线造型,逃生门立柱可分为几段带有一定角度的短立柱拼焊而成(如专利号CN201610877533.7公开的一种轨道车辆的头车结构),或者把逃生门立柱要进行折弯(如专利号为CN202110705332.X公开的一种轨道列车车体前端结构)。但两种结构逃生门门立柱型材高度较大,影响司机瞭望视野,司机室内饰不美观。且采用拼焊结构方案,焊缝的许用应力相对于母材会大幅降低,不利于承受300kN纵向压缩载荷。同时,逃生门立柱在中部采用折弯处理或分段处理,角度偏大过或拐点偏高,还会导致逃生门与车体的密封面难以设置在立柱背部并与之贴合,只能把密封面设置在两个逃生门立柱的内侧,占用了逃生门净通过空间,在门洞宽度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乘客逃生效率,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部分车辆的司机室侧面需要设置电动塞拉门,门洞宽度超过800mm,门框前端的立柱需要往车头方向前移,导致在纵向方向非常接近甚至超出了逃生门立柱区域,与车头流线型造型存在矛盾。且塞拉门门驱机构在门洞上方区域需要足够的运动空间,导致司机室侧门门框和逃生门立柱之间的连接横梁布置空间紧张,设计难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司机室结构及轨道车辆,该司机室结构有效缓解了列车前端流线造型的实施与司机视野和内饰美观之间的矛盾,并提供了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司机台、目的地显示器、隧道检测器等设备安装的解决方案,解决了司机室侧门为电动塞拉门占用的安装空间过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司机室结构,包括司机室骨架结构,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司机室骨架结构为主要由逃生门框,设备安装横梁,侧门门框,连接梁,加强底盘及斜撑构成模块化的整体框架结构;
所述逃生门框包括逃生门立柱、斜纵梁以及中间横梁;所述逃生门立柱和中间横梁围成封闭的逃生门门洞结构;
所述侧门门框包括独立门角、前门立柱及门上纵梁;该侧门门框与连接梁围成司机侧门门洞;
所述连接梁位于司机室骨架结构的后部,连接逃生门框和侧门门框;
所述设备安装横梁位于司机室骨架结构的前上部,连接逃生门框和侧门门框;
所述逃生门框、侧门门框的前下方与车体本体的底架相连,所述逃生门框、侧门门框的后上方与连接梁相连;在逃生门框和底架的连接部位设置加强底盘、斜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792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