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开门预警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98312.3 | 申请日: | 2022-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076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王钰策;李原献;张冬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初春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门 预警系统 控制 方法 装置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开门预警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系统,通过获取车辆的第一状态数据和雷达子系统采集的第一雷达数据,根据第一状态数据和第一雷达数据,确定车辆是否存在开门碰撞危险,若存在开门碰撞危险,控制警示子系统进入预警状态,其中,第一雷达数据是由左前雷达、右前雷达、左后雷达和右后雷达通过第一检测区域、第二检测区域、第三检测区域和第四检测区域分别进行数据采集得到的,通过增大了雷达子系统的检测范围与开门危险区的重合度,提高了开门预警系统的预警能力,降低了开门碰撞事故的发生概率,提升了车辆的主动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门预警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及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的普及,由汽车引发的交通事故也日渐增多,其中,由于车内人员开启车门时引发与侧方经过的行人和车辆的碰撞——“开门碰撞”事故是比较常见交通事故之一,如何降低这类事故的发生概率,是提高汽车主动安全的研究重点之一。
目前,一些品牌的车辆考虑通过盲点辅助监测(Blind Spot Monitoring,BSM)系统作为开门预警系统,BSM系统是通过装载于后保险杠外侧区域的雷达监测后方物体的一种车载系统,在驾驶员观察外后视镜准备变道时,通过外后视镜上的指示灯与仪表蜂鸣音警示后方来车。
然而,由于安装于车辆后方的雷达的检测区域与开门碰撞的危险区差别很大,BSM系统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开门碰撞事故的发生概率依然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开门预警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系统,以降低开门碰撞事故的发生概率,提升车辆的主动安全。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开门预警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车载控制器,所述车载控制器位于开门预警系统中,所述开门预警系统中还包括雷达子系统和警示子系统,所述包括:
获取车辆的第一状态数据和所述雷达子系统采集的第一雷达数据,所述雷达子系统中包括左前雷达、右前雷达、左后雷达和右后雷达,所述左前雷达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左前侧翼子板上,所述右前雷达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右前侧翼子板上,所述左后雷达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左端,所述右后雷达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右端;
根据所述第一状态数据和所述第一雷达数据,确定所述车辆是否存在开门碰撞危险;
若是,控制所述警示子系统进入预警状态。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开门预警系统的控制装置,集成于车载控制器,所述车载控制器位于开门预警系统中,所述开门预警系统中还包括雷达子系统和警示子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的第一状态数据和所述雷达子系统采集的第一雷达数据,所述雷达子系统中包括左前雷达、右前雷达、左后雷达和右后雷达,所述左前雷达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左前侧翼子板上,所述右前雷达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右前侧翼子板上,所述左后雷达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左端,所述右后雷达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右端;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状态数据和所述第一雷达数据,确定所述车辆是否存在开门碰撞危险;若是,控制所述警示子系统进入预警状态。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控制器,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开门预警系统的控制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开门预警系统的控制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开门预警系统,包括雷达子系统、警示子系统和如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车载控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983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