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单共振系统的电动两轮车无线充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63704.3 | 申请日: | 2022-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79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江俊;李云辉;祝可嘉;卢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卡珀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2 | 分类号: | B60L53/12;H02J50/1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应小波 |
地址: | 200072 上海市杨***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共振 系统 电动 两轮车 无线 充电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单共振系统的电动两轮车无线充电系统,用于为电动两轮车(3)无线充电,所述的充电系统包括充电箱(1)、磁吸式充电结构(2)和电动两轮车(3),所述的充电箱(1)通过磁吸式充电结构(2)输送电能至电动两轮车(3)的接收端电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对位精度高和充电稳定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电动两轮车无线充电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单共振系统的电动两轮车无线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两轮车是人们日常出行较优选的交通工具,其体积小、重量轻,不需要占用车位和过多的公共空间,且出行方便,只需日常充电即可满足出行要求。此外,电动两轮车满足绿色环保理念,有助于节约能源,保护自然环境,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首选之一。但是,电动两轮车充电适配器一般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对于潮湿、过热、腐蚀等不确定的户外环境都存在风险,将电动两轮车放在室内充电又极易起火爆炸,引入巨大的安全隐患。无线充电技术现今已趋于发展成熟,正渐渐影响电动两轮车充电方式。由于无线充电的便利性及环境适应性,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电动两轮车无线充电也在被试行,并在部分地区推广试用,不断改进。
但是,现阶段电动两轮车无线充电大多利用充电桩,或者铺设于地面的无线充电发射端线圈,其占用空间较大且成本较高。现阶段无线充电的充电距离及水平自由度尚需提升,以上述方式对电动两轮车进行无线充电时所需的对位精度较高,电动两轮车没有位于指定位置或者停车不稳都会导致无线充电不稳定,从而影响无线充电效率。如申请号为CN201921431450.0,申请日为2019.08.30公开了一种电动两轮车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及充电系统专利,利用位于充电桩内的发射器与位于车筐前端的充电接收器匹配进行无线充电,充电时需要精准对位且充电桩占用空间较大。此外,如果利用双共振系统对电动两轮车进行无线充电,由于强近场耦合作用,工作频率会发生严重劈裂。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包括:1.充电桩或铺设发射端线圈占用空间大;2.充电桩或铺设发射端线圈成本高;3.充电桩或铺设发射端线圈充电时对位较困难;4.双共振系统下存在强耦合频率劈裂问题;5.双共振系统较单共振系统更易受异物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基于单共振系统的电动两轮车无线充电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单共振系统的电动两轮车无线充电系统,用于为电动两轮车无线充电,所述的充电系统包括充电箱、磁吸式充电结构和电动两轮车,所述的充电箱通过磁吸式充电结构输送电能至电动两轮车的接收端电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磁吸式充电结构包括发射端结构和接收端结构,所述的发射端结构连接充电箱,所述的接收端结构安装于电动两轮车上并连接接收端电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发射端结构和接收端结构均包括用于磁场耦合的线圈和用于将线圈对位并吸附的磁铁。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发射端结构的线圈和接收端结构的线圈中的其中一个为共振线圈,另一个为非共振线圈,所述的共振线圈的本征频率即为系统仅有的单一的工作频率。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发射端结构和接收端结构具有相同的圆盘型外壳。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线圈和磁铁位于圆盘形外壳内。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线圈位于圆盘形外壳的正中,所述的磁铁位于圆盘形外壳的边缘位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磁铁为若干个块状磁铁。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充电箱通过线圈线及保护线连接发射端结构。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接收端结构位于电动两轮车车把下方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卡珀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卡珀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637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