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及其回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68113.5 | 申请日: | 2022-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43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龙 |
主分类号: | F16F15/04 | 分类号: | F16F15/04;F16F15/023;F15B1/02;F15B11/16;F15B13/06;F15B21/14;F03G7/08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王丰毅 |
地址: | 321035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振动 能量 回收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包括安装平台和轮子,所述的安装平台下方设有成对设置的减震装置,所述的减震装置设置在用于连接轮子的安装轴上;所述的减震装置包括两个相互交错且相邻设置的振动装置,所述的振动装置上安装有油缸,所述的振动装置发生弹性振动的同时驱动油缸的活塞轴伸缩;所述的油缸通过管路分别连接设置在安装平台上的油箱和储能装置,油缸的活塞轴往复伸缩的同时驱动油箱内的液压油流到储能装置内;本发明在车辆的减震装置上安装了油缸,油缸活塞轴伸缩的同时把液压油推入储能装置备用,车辆减震的同时把弹性势能进行了回收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振动能量转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及其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车辆的减震装置是车子底盘上的重要部件,通常会在车轮与底盘的连接轴上安装减震器来给汽车提供减震效果。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不平的路面或者紧急刹车时,减震装置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车辆在振动的过程中,减震装置会产生较大的弹性势能,减震装置通常只具有减震效果,无法把弹性势能进行回收利用。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及其回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振动能量回收装置,本发明在车辆的减震装置上安装了油缸,油缸活塞轴伸缩的同时把液压油推入储能装置备用,车辆减震的同时把弹性势能进行了回收利用。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包括安装平台和轮子,所述的安装平台下方设有成对设置的减震装置,所述的减震装置设置在用于连接轮子的安装轴上;所述的减震装置包括两个相互交错且相邻设置的振动装置,所述的振动装置上安装有油缸,所述的振动装置发生弹性振动的同时驱动油缸的活塞轴伸缩;所述的油缸通过管路分别连接设置在安装平台上的油箱和储能装置,油缸的活塞轴往复伸缩的同时驱动油箱内的液压油流到储能装置内。
作为优选,所述振动装置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弹性件;所述第一连杆与安装轴固定连接且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和第二连杆的一端相互铰接;所述弹性件安装在远离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铰接端,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连杆固定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振动装置,这样在车辆发生振动时所述的第二连杆就会相对第一连杆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铰接的位置设有安装件,所述安装件与第一连杆固定连接,安装件与第二连杆通过紧固件与安装件铰接。
所述的第一连杆与安装件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连杆与安装件铰接,第二连杆相对第一连杆转动过程中不容易发生磨损,这样第二连杆相对第一连杆转动就会更加稳定;所述的紧固件采用的是销轴,第二连杆通过销轴与安装件铰接。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件采用的是锥形弹簧,锥形弹簧螺旋半径大的一端与第二连杆固定连接,锥形弹簧螺旋半径小的一端与第一连杆固定连接。
所述的弹性件采用锥形弹簧,这样第二连杆相对第一连杆振动更加稳定,减震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每条所述第一连杆的侧面设有与其铰接的安装框架,每个所述安装框架内设有油缸,所述油缸的缸体固定在安装框架内;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与其铰接的限位件,所述油缸的活塞轴安装在限位件上;所述第二连杆相对第一连杆转动的同时带动油缸的活塞轴相对油缸的缸体往复伸缩。
所述的油缸安装在安装框架内方便固定,油箱的活塞轴安装在限位件内,这样第二连杆相对第一连杆转动的同时就会带动油缸的活塞轴往复伸缩。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件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设置为长条状;所述限位件内还设有与其可拆卸连接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成对设置在限位件上,所述油缸地活塞轴穿过安装孔与固定块连接。
所述油缸的活塞轴与固定块连接,这样活塞轴与限位件的连接更加牢固,那么第二连杆相对第一连杆转动的同时油缸的活塞轴能保持正常伸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龙,未经金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681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