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车辆的防撞预警装置、车辆预警方法和可读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76925.4 | 申请日: | 2022-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58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郑禄秀;李维;邢云;王铁心;董镇毓;吕峥;朱智慧;韩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唯智勤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7 | 代理人: | 孙姣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车辆 预警 装置 方法 可读 介质 | ||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应用于车辆的防撞预警装置、车辆预警方法和可读介质。该装置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主控模块、显示模块、至少一个障碍物检测模块和至少一个摄像模块:每个障碍物检测模块均设置在车辆的外部,障碍物检测模块与摄像模块连接。至少一个摄像模块设置在车辆的外部,每个摄像模块均与主控模块通信连接。主控模块与显示模块通信连接,主控模块被配置成根据接收到的目标场景图像,生成预警信息,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显示模块。显示模块设置在车辆的内部,显示模块被配置成对所接收到的预警信息进行显示。该实施方式可以降低人员或车辆发生碰撞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应用于车辆的防撞预警装置、车辆预警方法和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在车辆启动,或者车辆停车司机或乘客下车开门时,容易与道路旁的行人、车辆等造成冲突碰撞,通常采用的预防措施为:司机或乘客通过后视镜或窗户等对车辆后方和侧边的车辆或行人进行观察。
然而,发明人发现,当采用上述预防措施时,经常会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第一,大多的司机和乘客经常忘记对车辆后方和侧边进行观察,且通过后视镜或窗户观察时,存在视线盲区,容易与处于视线盲区的行人、车辆等发生碰撞,导致人员或车辆发生碰撞的风险较高。
第二,无法确定后方和侧边的快速移动物体是否会与车辆发生碰撞,造成无法确定是否需要躲避,从而进一步导致人员或车辆发生碰撞的风险较高。
第三,无法确定朝向车辆移动的物体对于司机和乘客是否危险,造成无法确定是否需要躲避,从而更进一步导致人员或车辆发生碰撞的风险较高。
该背景技术部分中所公开的以上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发明构思的背景的理解,并因此,其可包含并不形成本国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应用于车辆的防撞预警装置、车辆预警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介质,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中的一项或多项。
第一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车辆的防撞预警装置,该装置包括:主控模块、显示模块、至少一个障碍物检测模块和至少一个摄像模块。上述至少一个障碍物检测模块包括的每个障碍物检测模块均设置在上述车辆的外部,上述障碍物检测模块与上述至少一个摄像模块中的摄像模块通信连接,上述障碍物检测模块被配置成响应于检测到目标场景内存在障碍物,将摄像开启信息发送至相连接的摄像模块。上述至少一个摄像模块设置在上述车辆的外部,上述至少一个摄像模块包括的每个摄像模块均与上述主控模块通信连接,上述摄像模块被配置成响应于接收到摄像开启信息,对上述目标场景进行拍摄,得到目标场景图像,并将上述目标场景图像发送至上述主控模块。上述主控模块与上述显示模块通信连接,上述主控模块被配置成根据接收到的目标场景图像,生成预警信息,并将上述预警信息发送至上述显示模块。上述显示模块设置在上述车辆的内部,上述显示模块被配置成对所接收到的预警信息进行显示。
第二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预警方法,应用于如第一方面所描述的应用于车辆的防撞预警装置,其中,上述防撞预警装置包括主控模块、显示模块、至少一个障碍物检测模块和至少一个摄像模块。该方法包括:通过上述至少一个障碍物检测模块包括的各个障碍物检测模块对目标场景进行障碍物检测。响应于通过上述至少一个障碍物检测模块包括的障碍物检测模块检测到上述目标场景存在障碍物,通过与检测到障碍物的障碍物检测模块相关联的摄像模块对上述目标场景进行拍摄,得到至少一个目标场景图像。根据上述至少一个目标场景图像包括的每个目标场景图像,生成预警信息。通过上述显示模块对上述预警信息进行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769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