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六氟丁二烯的生产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94737.4 | 申请日: | 2022-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201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刘武灿;吴海锋;李玲;程浩;张静天;陈杰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17/23 | 分类号: | C07C17/23;C07C17/25;C07C17/263;C07C17/04;B01J23/89;B01J23/644;B01J23/63;C07C21/18;C07C19/14;C07C21/2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0023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丁二烯 生产 方法 系统 | ||
1.一种三氟乙烯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生产方法包括:在负载型金属纳米催化剂的作用下,三氟氯乙烯与氢气在第一反应器中经加氢脱氯反应获得混合物,所述混合物包括0.8%~2.0%的1,2-二氯三氟乙烷(HCFC-123a)和/或1-氯-1,2,2-三氟乙烷(HCFC-133);所述负载型金属纳米催化剂包括选自钌、钯或铂中至少一种的第一组分,选自铜、铋、铈中至少一种的第二组分,以及活性炭载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氟乙烯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物还包括:20%~50%的三氟乙烯、43%~77%的三氟氯乙烯、2%~5%的1,1,2-三氟乙烷(HFC-14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氟乙烯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催化剂载体质量为基准,所述第一组分的负载量为0.05%~5.0%,所述第二组分的负载量为0.01%~3.0%,所述第一组分与第二组分的质量比为1:(0.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氟乙烯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型金属纳米催化剂的粒径为2~50nm,且粒径为2~10nm的金属粒子占比90%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三氟乙烯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型金属纳米催化剂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A1.载体还原改性:采用还原剂于200~800℃下对活性炭载体还原处理1.5~3h,之后降至室温;所述还原剂选自氢气、氮气或氨气中的至少一种;
A2.纳米粒子沉积:纳米粒子稳定剂、溴化钾和氯化钾混合物在搅拌状态下,加热至80~110℃,回流1~2h;然后,加入第一组分可溶性盐、第二组分可溶性盐,继续80~110℃下保温反应1.5~2.5h,之后降至室温;在搅拌状态下滴入过量液相还原剂,之后加入A1步骤还原改性后的活性炭载体,继续滴入碱溶液,控制pH值为6~10.5,将金属纳米粒子沉积在活性炭载体表面;
A3.洗涤与焙烧:过滤,采用除氧去离子水或乙醇洗涤至中性后干燥,并在惰性气氛中于300~400℃焙烧1.0~4.0h,获得催化剂前体;
A4.还原活化:将催化剂前体置于氢气与氮气混合气氛下,以0.1~2.0℃/min的速率升温至250~450℃,恒温1~5小时,获得所述负载型金属纳米催化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氟乙烯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A2步骤中,所述第一组分可溶性盐选自第一组分的氯化盐、盐酸盐或有机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组分可溶性盐选自第二组分的氯化盐、硝酸盐、硫酸盐或有机盐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氟乙烯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A2步骤中,所述纳米粒子稳定剂选自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丙烯酸酯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中的至少一种,摩尔用量为第一组分、第二组分摩尔量之和的4~6倍。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氟乙烯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A2步骤中,所述液相还原剂选自L-抗坏血酸、NaBH4、柠檬酸或乙二醇中的至少一种,摩尔用量为第一组分、第二组分摩尔量之和的2~4倍。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氟乙烯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A2步骤中,所述碱溶液为NaOH或KOH溶液,质量浓度为2~10wt%。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氟乙烯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A2步骤中,所述溴化钾和氯化钾混合物中,氯化钾/溴化钾的摩尔比为1:0.01~1:0.3。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氟乙烯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三氟氯乙烯与氢气的反应温度为100~200℃,反应压力为0~2MPa,氢气与三氟氯乙烯的原料体积空速为200~500h-1,且氢气与三氟氯乙烯的摩尔配比为(1.2~2.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9473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创业就业教育用多媒体展示装置
- 下一篇:割草拖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