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用于轨道交通内饰的低烟低热释放聚碳酸酯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42156.7 | 申请日: | 2022-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22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邵禹通;卢军;沈晓洁;范悦谦;刘曙阳;陆体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83/10;C08K5/523;C08K7/14;C08K3/34 |
代理公司: | 南京九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7 | 代理人: | 莫冬丽 |
地址: | 21006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轨道交通 低热 释放 聚碳酸酯 材料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用于轨道交通内饰的低烟低热释放聚碳酸酯材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聚碳酸酯树脂45~75份、增韧剂5~10份、阻燃剂8~15份,无机填料15~25份、硅油0~3份、其他助剂0~5份;所述聚碳酸酯树脂包括聚间苯二甲酸酯‑碳酸酯共聚物和辅助树脂;所述聚间苯二甲酸酯‑碳酸酯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28000g/mol,所述辅助树脂为支化双酚A型聚碳酸酯或聚二甲基硅氧烷‑双酚A聚碳酸酯共聚物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按照任意配比组成的混合物。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材料的4分钟后烟雾密度(Ds(4))低于300、4分钟时间函数的烟雾密度积分(VOF(4))低于600、最大平均热释放率(MAHRE)均低于90kW/m2。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轨道交通内饰的低烟低热释放聚碳酸酯材料。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PC)因其优异的抗冲击性能和加工性能,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内饰中,由于轨道车辆是人员密集区域,对于内饰的阻燃性能要求也较常规电器要高很多。目前,一般是通过添加含卤或无卤阻燃剂的方式来提高聚碳酸酯的阻燃性能,但是添加阻燃剂(尤其是含有卤素的阻燃剂)在被点燃后会生成大量的烟雾,且被点燃后的热释放率较高。而在狭窄密闭空间内发生燃烧事故时,过高的烟雾密度容易加快密闭空间内人员缺氧的速度;而过高的热释放速率会造成瞬间热量剧增从而导致车厢结构被破坏或者释放更多的有害气体。因此如何有效降低轨道交通内饰材料的烟雾密度和热释放速率以满足阻燃标准是轨道交通应用中的重大挑战。
对此,在已经公开的申请号为CN201480024662.0,名称为具有低烟雾和低热释放的列车内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铁路内部部件(座套和包层),包含热塑性组合物,所述热塑性组合物包含:第一聚合物,其包含双酚A碳酸酯单元和单芳基芳基化物单元,或第二聚合物,其包含双酚A碳酸酯单元、单芳基芳基化物单元、和硅氧烷单元,或包含前述聚合物中至少一种的组合;以及有机磷化合物。该专利中公开的热塑性组合物的样品具有:等于或小于300的4分钟后烟雾密度(Ds4),等于或小于600的作为最长达4分钟的时间函数的烟雾密度的积分(VOF4),等于或小于90kW/m2的最大平均热释放(MAHRE),以及100%的多轴冲击延展性。但是该专利中所使用到的聚碳酸酯合成技术相对较为复杂,制备成本较高,无法进行市场化的生产制造,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会导致最终的产品价格昂贵,从而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轨道交通内饰材料的烟雾密度和热释放速率较高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轨道交通内饰的低烟低热释放聚碳酸酯材料,以实现有效降低材料烟雾密度和热释放速率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用于轨道交通内饰的低烟低热释放聚碳酸酯材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聚碳酸酯树脂45~75份、增韧剂5~10份、阻燃剂8~15份,无机填料15~25份、硅油0~3份、其他助剂0~5份;
所述聚碳酸酯树脂包括聚间苯二甲酸酯-碳酸酯共聚物和辅助树脂;
其中,所述聚间苯二甲酸酯-碳酸酯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28000g/mol,且其结构如下:
所述辅助树脂为支化双酚A型聚碳酸酯或聚二甲基硅氧烷-双酚A聚碳酸酯共聚物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按照任意配比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的,所述聚碳酸酯树脂中所述聚间苯二甲酸酯-碳酸酯共聚物的含量为60%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化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重均分子量为35000g/mol,且其单体结构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421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