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短出筋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建造方法及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11083591.4 | 申请日: | 2022-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628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张波;向渊明;肖云凤;蒋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17 | 分类号: | E04B5/17;E04C5/06;E04G13/04;E04G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李弱萱 |
地址: | 400039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短出筋 桁架 钢筋混凝土 叠合 建造 方法 连接 结构 | ||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短出筋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建造方法及连接结构,采用短出筋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浇筑;预制底板与支座相对的一侧设有从预制底板内部延伸至所述支座内的底板钢筋,底板钢筋延伸至所述支座的一端设有锚固弯钩;支座包括彼此固定连接的梁纵筋与梁箍筋,锚固弯钩设于相邻两个所述梁箍筋之间,并延伸至所述梁箍筋的内侧;锚固弯钩内设有与梁纵筋平行的锚固钢筋。本发明中采用锚固钢筋与锚固弯钩配合,在建造过程中实现预制底板与支座之间的高效安装,有效防止预制底板外伸的底板钢筋在安装过程中与支座构件已绑扎的钢筋之间的碰撞;同时增加锚固钢筋,可提升支座节点的连接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短出筋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建造方法及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装配式建筑发展中,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展研究,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楼板形式多样,主要包括预应力叠合板、预应力轻骨料混凝土叠合板、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陶粒叠合层叠合板、空心叠合板、预应力混凝土圆孔叠合板等。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作为建筑产业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施工速度快、工期短、预制构件重量轻、整体性好、节省模板、对吊装能力要求较低、改善作业环境以及良好的外观质量等优点,在我国装配式建筑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成为装配式建筑技术路线的首选部件。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作为预制装配式楼板中施工便捷、制作简单、使用范围最广的部件,必将在各类型新建项目中得到更普遍的应用。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相关连接构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叠合板在梁或墙支座处的节点连接,另一类是预制底板之间的接缝连接。其中,对于单向叠合板,支座连接分为板端支座与板侧支座两种;对于双向叠合板,则四边支座均为板端支座。目前,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板端支座的节点连接,其预制底板外伸底板钢筋平直,规范要求至少伸至支座中心线处且不小于5倍底板钢筋直径,通过将预制底板的外伸平直底板钢筋伸入支座构件内实现节点连接。
由于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与现浇墙或梁支座处的节点连接较为复杂,预制底板的平直底板钢筋外伸长度较长,支座节点现浇混凝土中的预制底板的底板钢筋、墙体预留竖向钢筋或梁箍筋、墙水平分布钢筋或梁纵向钢筋,在三方向交错,造成多向钢筋交叉,易造成预制底板的平直底板钢筋在安装过程中与现浇梁已绑扎的钢筋发生碰撞,增加施工难度,钢筋密集,造成施工安装困难且难以保证安装质量。同时,预制底板的加工、运输以及现场安装的技术难度都将受到明显影响,施工效率较预期大打折扣。调查发现,施工中存在弯折或切除外伸底板钢筋的现象,又将严重影响支座节点连接质量。因此提高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与支座构件的连接安全性和施工高效性,成为现阶段研究工作的重点内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与现浇墙或梁支座的连接固定问题,提供一种短出筋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建造方法及连接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短出筋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连接结构,包括预制底板以及与预制底板端部相连接的支座,所述预制底板与所述支座相对的一侧设有从预制底板内部延伸至所述支座内的底板钢筋,所述底板钢筋延伸至所述支座的一端设有锚固弯钩;所述支座包括彼此固定连接的梁纵筋与梁箍筋,所述梁箍筋沿所述梁纵筋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锚固弯钩设于相邻两个所述梁箍筋之间,并延伸至所述梁箍筋的内侧;所述锚固弯钩内设有与所述梁纵筋平行的锚固钢筋;所述锚固钢筋位于所述梁箍筋的内侧,并与锚固弯钩配合,使所述支座与预制底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底板钢筋伸出预制底板边缘的水平投影长度为不小于5倍所述底板钢筋的直径,且所述底板钢筋伸出预制底板边缘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小于50mm。
进一步,所述锚固弯钩的末端高度低于所述梁纵筋底面的高度。
进一步,所述锚固弯钩的尾端的折弯角度不小于1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835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