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送钉、拧紧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08362.3 | 申请日: | 2022-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64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李磊;杨磊;戚才人;林增宇;马立新;董雷;宫正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6 | 分类号: | B23P19/06;B23P19/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郭佳宁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拧紧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汽车总装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送钉、拧紧装置及方法;包括自动送钉系统与自动拧紧系统;其中自动送钉系统包括震料器、直震器、直线气缸安装支架、直线气缸、螺钉夹持器、螺钉夹爪、分钉器支架、双导杆气缸、分轨气缸和分钉器,所述自动拧紧系统包括自动拧紧系统底座、举升气缸、导轨、拧紧枪固定架、拧紧枪、薄型气缸、弹簧套筒,本发明能够实现自动拧紧装配,整套系统运行稳定,精度高,成本低,适合总装大部分零件的自动拧紧装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总装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送钉、拧紧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纵观国内外汽车行业,一般汽车总装工艺的自动化率在10%左右,甚至低于10%,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总装越来越多的工艺要实现自动化,提升自动化效率,减少操作人员数量。推进总装自动化是整车制造走向智能制造的必经之路。影响总装自动化的原因主要为自动化设备难以完全取代人工作业。在多数情况下,自动化设备控制及精度无法达到装配精度,无法确保生产和品质的稳定。总装装配技术中,螺接装配占据主要部分,但螺接由于螺钉送料及拧紧均需要精准配合,实现自动困难。目前现有技术多为自动送钉人工拧紧,和机器人持螺钉拧紧枪吸钉拧紧形式,无法完全自动或者能够实现自动,且设备成本高、投资大、收益难。
实现自动螺钉装配的关键点有两部分,自动送钉及自动拧紧,以及两部分如何衔接,目前可实现的方案及不足如下:
1、使用振料盘进行螺钉输送,机器人持拧紧枪取钉,该形式成本高,节拍低,不适合大范围、高节拍线体使用。
2、使用螺钉吹钉机构直接送到拧紧枪头,由机器人持枪拧紧,该形式成本高,送钉管容易卡钉,需要经常维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送钉、拧紧装置及方法,能够实现自动拧紧装配,整套系统运行稳定,精度高,成本低,适合总装大部分零件的自动拧紧装配。
一种自动送钉、拧紧装置,包括自动送钉系统1与自动拧紧系统2;
所述自动送钉系统1包括震料器102、直震器103、直线气缸安装支架104、直线气缸105、螺钉夹持器106、螺钉夹爪107、分钉器支架108、双导杆气缸109、分轨气缸110和分钉器111,其中震料器102、直震器103、直线气缸安装支架104、分钉器支架108从右往左依次固定在送料系统安装支架101上,且震料器102的出料口与直震器103的入料口连通;同时分钉器支架108位于直线气缸安装支架104后端,直线气缸105固定在直线气缸安装支架104前端,且直线气缸105的伸缩杆端板上固定有螺钉夹持器106,且螺钉夹持器106的夹爪连接块上设有螺钉夹爪107,双导杆气缸109固定在分钉器支架108左侧,且其伸缩端板上固定有分轨气缸110,所述分轨气缸110的伸缩端板上固定有分钉器111;
所述自动拧紧系统2包括自动拧紧系统底座201、举升气缸202、导轨203、拧紧枪固定架206、拧紧枪207、薄型气缸209、弹簧套筒211,其中举升气缸202固定在自动拧紧系统底座201上,且举升气缸202左侧的自动拧紧系统底座201上固定有导轨203,拧紧枪固定架206右侧通过滑块连接在导轨203上,且拧紧枪固定架206底部固定在举升气缸202的伸缩端,薄型气缸209和拧紧枪207均固定在拧紧枪固定架206上,且薄型气缸209的伸缩端板上固定有拨块210,拨块210固定在拧紧枪207的开关按钮上,且拧紧枪207的枪头上设有弹簧套筒211。
还包括挡块连接板204、限位块205和挡块212,其中拧紧枪207上方的拧紧枪固定架206顶部固定有挡块212,自动拧紧系统底座201顶部固定有挡块连接板204,挡块连接板204底部固定有用于与挡块212配合的限位块205。
所述拧紧枪207通过夹紧块208固定在拧紧枪固定架206上,其中拧紧枪固定架206前后两端分别固定有夹紧块208,拧紧枪207的前后两端分别套置并固定在两个夹紧块208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083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碳化硅晶圆背面加工工艺
- 下一篇:一种高效石墨烯材料分级设备及其分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