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铝脱漆工艺及其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16750.6 | 申请日: | 2022-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543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发明(设计)人: | 于昊川;曾翠婷;张纪涛;许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亿丰罗普斯金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G1/12 | 分类号: | C23G1/12;C22B1/00;C22B21/00;C23G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胡利彦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铝脱 漆工 及其 设备 | ||
本申请涉及废铝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废铝脱漆工艺及其设备。一种废铝脱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浸泡处理:将预先筛分后的废铝浸泡在脱漆剂中,浸泡完成后得到初步脱漆废铝;水洗烘干:初步脱漆废铝依次经水洗、烘干后得到成品脱漆废铝;其中脱漆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二氯甲烷20%~30%、乙二醇10%~20%、十二烷基磺酸钠1%~5%、磷酸10~15%、甲酸10%~15%、余量为水。本申请中的废铝脱漆工艺能够达到较好的脱漆效果和脱漆效率,且所提供的脱漆工艺用设备契合废铝脱漆工艺要求,操作较为便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废铝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废铝脱漆工艺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铝合金是一种银白色轻金属,且具有延展性。商品常制成棒状、片状、箔状、粉状、带状和丝状。由于铝资源丰富且铝材优异的材料性能,使得铝加工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
为了应对资源耗竭的问题并契合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对于废铝回收利用日益迫切。在部分领域中,为了满足铝材的防护及美观的需求,通常需要使用油漆对产品表面进行涂装以达到美化产品和延长产品寿命的目的。而针对涂装过的铝制材料的回收处理,需要在挑拣出非铝物质后,依次经清洗和脱漆处理,然后再进行后续的熔铸等加工工序,即达到废铝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脱漆工艺通常包括脱漆剂脱漆法、机械脱漆法和火焰脱漆法,其中机械脱漆法工作量较大且脱漆效果一般,而火焰脱漆法成本较高,且污染较为严重。目前较为常用的是脱漆剂脱漆法,即通过脱漆剂与油漆发生化学作用,促使油漆脱落,从而达到脱漆的效果。该脱漆过程中,对铝材自身的损伤较小,且操作较为简单。
但是目前在利用脱漆剂进行废铝脱漆处理的过程中,仍存在脱漆不彻底和脱漆效率较低的情况,因此进一步优化脱漆工艺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优化脱漆工艺,并达到较好的脱漆效果和脱漆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废铝脱漆工艺及其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废铝脱漆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废铝脱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浸泡处理:将预先筛分后的废铝浸泡在脱漆剂中,浸泡完成后得到初步脱漆废铝;
水洗烘干:初步脱漆废铝依次经水洗、烘干后得到成品脱漆废铝;
其中脱漆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二氯甲烷20%~30%、乙二醇10%~20%、十二烷基磺酸钠1%~5%、磷酸10~15%、甲酸10%~15%、余量为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二氯甲烷和乙二醇作为脱漆有机溶剂,二氯甲烷和乙二醇对漆膜具有较为优异的溶胀作用,从而促使漆膜脱落。同时磷酸和甲酸营造酸性氛围,首先铝属于钝化金属,磷酸和甲酸对于铝的腐蚀作用较小,即酸性氛围对废铝自身的消极影响较小。另外,磷酸和甲酸所营造的酸性氛围对于促进漆膜溶胀和脱落均具有积极意义;并且磷酸和甲酸还可以侵蚀部分油漆漆膜,从而提高脱漆活性成分与油漆漆膜的接触面积;同时利于脱漆活性成分在油漆漆膜和铝制材料接触面起到脱漆效果,即促使油漆漆膜从根部发生脱离,从而减少底漆残留的情况。
另一方面,十二烷基磺酸钠在体系中能够形成亲水亲油的分子膜,且在体系内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乳化作用,从而可以有效减少体系中挥发性物质在脱漆过程中的挥发量,对于维持脱漆剂中脱漆活性成分的含量以及减少有害物质的挥发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另外,十二烷基磺酸钠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可以随二氯甲烷以及乙二醇一起渗入油漆漆膜内,并且随着十二烷基磺酸钠所形成的分子膜逐渐被破坏,随之产生较多的气泡。此时渗入油漆漆膜内部的十二烷基磺酸钠所产生的气泡对油漆漆膜施加膨胀力,从而促使油漆漆膜脱落,对于提高脱漆效果和脱漆效率均具有积极意义。并且脱下的油漆漆膜在气泡的上浮效应影响下趋向于浮在脱漆剂表面,便于及时分离出脱下的油漆漆膜,减少脱下的油漆漆膜再次粘附在废铝上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减少脱下的油漆漆膜在脱漆剂中继续消耗脱漆剂中脱漆活性成分的情况,可以有效延长脱漆剂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亿丰罗普斯金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亿丰罗普斯金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167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