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22775.7 | 申请日: | 2022-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65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左斌;周文飞;徐坤;李兵;郑文景;罗星;许利刚;李卓;聂时振;鲍林;孙成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5H51/14 | 分类号: | B65H51/14;B65H6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之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67 | 代理人: | 张彩锦;曹葆青 |
地址: | 430205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变 电缆 传送 机构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电缆牵引传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牵引机构包括传送装置、液压动力装置和控制装置,传送装置包括左右对称的一对传送带牵引机构,两个传送带牵引机构的传送带相对设置,且二者之间有用于传输电缆的空隙;传送带外表面周向上开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用于包覆不同半径的待传输电缆;每个传送带内侧还设置有压紧模块,相对设置的压紧模块配合,以挤压与其对应的传送带使空隙的间距变小,并将待传输电缆压紧到其两侧的凹槽中。本发明传送机构在传输电缆时,在液压动力装置驱动下,压紧模块能挤压传送带,使其上的凹槽能够将电缆包覆起来,以避免电缆摩擦损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缆牵引传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缆一般具有半径小、长度大、柔性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力、通信、石油、航空航天、海洋信息检测、军工等领域的生产和使用。在电缆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传输缆绳,在通信电缆的铺设过程中,也需要对电缆进行输送和牵引,在桥梁等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钢丝绳进行牵引,在这些过程中,都要使用到缆绳传送机构。
使用广泛的电缆传送机构一般只能适用于同种半径尺寸的电缆传送,而对于特种产品而言,存在变径电缆,而这些专用电缆还需保证在高传送力下具有使用寿命,这对电缆传送机构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现有的电缆传送机构,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急需一种既能满足变径电缆的传送需求,同时又能实现较大牵引力和较小缆绳损伤的能力的牵引机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及其控制方式,其具有能实现不同半径电缆传送,且结构简单紧凑、牵引力大、对电缆损伤小、控制简单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所述机构包括传送装置、液压动力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传送装置包括左右对称的一对传送带牵引机构,两个所述传送带牵引机构的传送带相对设置,且二者之间有用于传输电缆的空隙;所述传送带外表面周向上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用于包覆不同半径的待传输电缆;每个所述传送带内侧还设置有压紧模块,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压紧模块配合,以挤压对应的传送带使所述空隙的间距变小,并将待传输电缆压紧到其两侧的所述凹槽中;
工作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液压动力装置驱动两个压紧模块正向挤压对应的所述传送带,将待传输电缆压紧到所述凹槽中,再控制两个传送带牵引机构分别朝相反方向旋转,以使所述电缆与所述传送带之间产生摩擦力实现电缆传送,传送过程中所述压紧模块能在对应的传送带内侧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圆弧凹槽和第二圆弧凹槽,所述第一圆弧凹槽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圆弧凹槽,且所述第二圆弧凹槽开设在所述第一圆弧凹槽的底面,两个凹槽的圆心连线垂直于所述传送带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凹槽与所述第二圆弧凹槽的圆心距为预设距离,所述预设距离优选为7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凹槽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圆弧凹槽的半径比为8:3-12:7。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凹槽的圆心位于其所在传送带外表面上方,且与其所在的传送带外表面的直线距离为第一圆弧凹槽半径的到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底部与所述传送带内表面的直线距离为所述传送带厚度的到优选的,所述传送带的厚度为12mm-15mm,其宽度优选为30mm-40mm。
进一步的,所述液压动力装置包括蓄能器、液压缸和泵,所述蓄能器出口和所述泵的输入端连接,且二者之间设置有单向阀;所述泵的输出端连接有液压缸,且二者之间设置有换向阀,所述换向阀、所述蓄能器、所述液压缸和所述泵形成液压回路;所述液压缸的输出轴与所述压紧模块连接;优选的,所述换向阀为三位换向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未经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227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管桩拔除设备及梁底钢管桩的拔除方法
- 下一篇:福袋打结系口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