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麦远缘杂交后代渐渗系中发掘外源功能候选基因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60625.5 | 申请日: | 2022-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83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李立会;梁学忠;周升辉;郭宝晋;林益达;韩冰;韩海明;张锦鹏;杨欣明;李秀全;刘伟华;鲁玉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C12N15/29;C07K14/415;G16B3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朱惠惠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麦 远缘 杂交 后代 渐渗系中 发掘 功能 候选 基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小麦远缘杂交后代渐渗系中发掘外源功能候选基因的方法。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A、获得小麦远缘杂交后代渐渗系和小麦受体的全基因组序列;B、将小麦参考基因组序列和小麦近缘植物参考基因组序列作为参考序列,将小麦受体的reads以及渐渗系的reads分别与所述参考序列进行比对,挑选出覆盖度大于等于基因全长2/3且仅在小麦远缘杂交后代渐渗系与小麦近缘植物存在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本发明能够简单而快速地检测渐渗系材料,并且能高效并准确地挖掘外源功能候选基因,为功能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小麦远缘杂交后代渐渗系中发掘外源功能候选基因的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实现高产,稳产,优质是小麦育种的三个目标。遗传基础的狭窄限制了小麦育种目标的实现,通过远缘杂交的方式丰富小麦育种基因池是打破小麦育种基因资源瓶颈的有效方式。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外源基因,摆脱遗传累赘,渐渗系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小麦遗传改良,但是传统的原位杂交方法无法有效地检测渐渗系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小麦远缘杂交后代渐渗系中发掘外源功能候选基因的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有效检测渐渗系材料的缺陷,本发明能够简单而快速地检测渐渗系材料,并且能高效并准确地挖掘外源目的基因。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麦远缘杂交后代渐渗系中发掘外源功能候选基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获得小麦远缘杂交后代渐渗系和小麦受体的全基因组序列;
B、将小麦参考基因组序列和小麦近缘植物参考基因组序列作为参考序列,将小麦受体的reads以及渐渗系的reads分别与所述参考序列进行比对,挑选出覆盖度大于等于基因全长2/3且仅在小麦远缘杂交后代渐渗系与小麦近缘植物存在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小麦远缘杂交后代渐渗系中发掘外源功能候选基因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C、将所述候选基因与小麦参考基因组序列进行对比得到两者的SNP差异,根据SNP差异位点开发分子标记,利用所述分子标记验证所述候选基因的可靠性。本发明提供小麦远缘杂交后代渐渗系中发掘外源功能候选基因的方法,该方法只需对小麦远缘杂交衍生的渐渗系及其小麦受体两个样品进行重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标记开发验证,可实现从小麦远缘杂交渐渗系中快速挖掘外源功能候选基因。本发明能够简单而快速地检测渐渗系材料,并且能高效并准确地挖掘外源候选基因,为功能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A包括对原始测序数据进行质控、去污染和接头,得到高质量的测序数据;具体方法为:去除两端测序质量值小于20的碱基,小于25bp的测序读长将被去除,过滤使用Trimmomatic软件执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B中,将小麦参考基因组序列与野生近缘植物基因组序列进行整合作为总的参考序列。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小麦远缘杂交后代渐渗系中发掘外源功能候选基因的方法,步骤B覆盖度查看的具体方法为,用IGV软件查看覆盖度挑选覆盖度大于等于基因全长2/3的并且仅在小麦远缘杂交后代渐渗系与小麦近缘植物存在的基因。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B中,小麦近缘植物参考基因组序列与小麦参考基因组序列进行整合作为总的参考序列;和/或
利用BWA将小麦受体的重测序数据以及渐渗系的重测序数据分别与所述总的参考进行序列比对,和/或
然后用hts-nim-tools软件筛选可靠度较高的reads;和/或
最后用IGV软件查看覆盖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B中包括,利用BWA将小麦受体的reads以及渐渗系的reads分别与所述参考序列进行比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606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绞股蓝降血脂药剂配方
- 下一篇:气电热链多流多节点碳转移评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