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硅基负极材料连续烧结工艺及其烧结炉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79026.8 | 申请日: | 2022-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45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发明(设计)人: | 童晓明;童少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大清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532 | 分类号: | C04B35/532;C04B35/622;C04B35/64;F27B14/08;F27B14/10;H01M4/38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7 | 代理人: | 钱春虎 |
地址: | 4388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极 材料 连续 烧结 工艺 及其 烧结炉 | ||
1.一种硅基负极材料的连续烧结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备料:装备高纯石墨粉、高纯硅粉和改性沥青;
2)混合:取高纯石墨粉与高纯硅粉充分混合搅拌均匀,余下添加改性沥青,再次充分搅拌混合均匀;
3)烧结:将混合好的物料装耐到高温坩埚中,然后放入到连续高温无氧烧结炉,坩埚在在炉内缓慢升温,200-300℃改性沥青充分熔融,使坩埚边缘到中心部位均匀受热,沥青均匀包裹在高纯石墨和高纯硅粉表面,制品经包裹后连续升温至1200-1300℃,然后在1200-1300℃恒温充分无氧烧结;
4)冷却:烧结后的物料经保护气体冷却、缓慢间接冷却后出炉,可直接成为能量密度高且充电时间短的锂电负极材料产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硅基负极材料的连续烧结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纯石墨粉的质量百分比为70-80%,所述高纯硅粉的质量百分比为10-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硅基负极材料的连续烧结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200-300℃烧结的时间为8-10小时,所述连续升温至1200-1300℃的过程中烧结的时间为20-30小时,所述在1200-1300℃区域中烧结的时间为10-15小时。
4.一种硅基负极材料的烧结炉,包括烧结炉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烧结炉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转动机构(2),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上设置有框体(3),所述框体(3)的内底壁设置有第二转动机构(4),所述第二转动机构(4)的顶部设置有多个盒体(5),所述盒体(5)的内部设置有坩埚(6),所述盒体(5)的内部设置有定位机构(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硅基负极材料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包括第一电机(21),所述第一电机(21)固定连接在烧结炉本体(1)的背面,所述第一电机(21)的输出端贯穿并延伸到烧结炉本体(1)的内部,所述第一电机(21)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转轴(22),所述第一转轴(22)的正面固定安装有第一转盘(23),所述第一转盘(23)的正面固定安装有多个横杆(24),所述横杆(24)的外部转动安装有第一套筒(25),所述横杆(24)的正面固定安装有挡板(26),所述第一套筒(25)的外部固定安装有与框体(3)固定连接的连接杆(2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硅基负极材料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烧结炉本体(1)的背面固定安装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位于第一电机(21)的外部,多个所述横杆(24)呈环形等距的分布在第一转盘(23)的正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硅基负极材料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4)包括第二电机(41),所述第二电机(41)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转盘(42),所述第二转盘(42)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多个竖杆(43),所述竖杆(4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与框体(3)内底壁相接触的滑轮(4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硅基负极材料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竖杆(43)对称分布在第二转盘(42)的底部,所述竖杆(43)的数量为偶数,多个所述盒体(5)呈环形等距的分布在第二转盘(42)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硅基负极材料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7)包括四个横板(71)、两个导向杆(72)和两个环形板(76),四个所述横板(71)对称分布在盒体(5)的内壁上,两个所述导向杆(72)分别位于四个横板(71)之间,所述导向杆(72)的外部套接有两个复位弹簧(73),所述导向杆(72)的外部滑动安装有两个第二套筒(74),两个所述复位弹簧(73)相背的一侧分别与两个横板(71)相对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复位弹簧(73)相对的一侧分别与两个第二套筒(74)相背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套筒(74)的外部铰接有斜杆(75),两个所述斜杆(75)远离第二套筒(74)的一侧分别与两个环形板(76)相背的一侧相铰接,两个所述环形板(76)相对的一侧均与坩埚(6)的外部相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大清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大清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79026.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