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感应淬火实验组件及其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18083.2 | 申请日: | 2022-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72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6 |
发明(设计)人: | 崔二飚;麻成标;轩书博;许正根;刘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10 | 分类号: | C21D1/10;C21D1/62;C21D9/40 |
代理公司: | 长沙七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4 | 代理人: | 邹琦;张勇 |
地址: | 410100 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感应 淬火 实验 组件 及其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感应淬火实验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实验圈,实验圈上设有多个淬火部位,相邻淬火部位之间设有间隔区,避免相邻淬火部位在淬火实验过程中相互影响。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感应淬火实验组件的设计方法,包括统计轴承中各零部件中需进行淬火实验的淬火区域的种类及尺寸;将多个淬火区域分类组合,集成布置在一个或多个实验圈上,使一个或多个实验圈上设有与轴承上淬火区域相对应的淬火部位供淬火实验使用;通过对实验圈进行淬火实验,获取轴承淬火的最优实验参数。本发明通过统计多种规格主轴承的感应淬火部位,整合成多个实验圈进行感应淬火实验,充分利用实验圈的可淬火实验面,节约了实验圈材料的成本,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和完整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感应淬火实验组件及其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大型回转支承设计过程中,热加工(感应淬火)通过奥氏体的急速受冷,使主轴承套圈滚道或引导面形成一定深度的马氏体淬硬层,可以有效提高其在盾构机主轴承施工运行阶段的承载和耐磨性能,成为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及其重要的一环。
然而由于大型零部件(如套圈、保持架等)感应淬火过程较为复杂,在感应淬火过程中涉及的实验参数较多,包括感应器的结构、感应加热的间隙、轴承的材料、扫描速率等一系列参数会影响感应淬火后最终形成的马氏体淬硬层深度,造成感应淬火的工艺无法得到有效调控,因此对于大型回转支承,通过设计等尺寸实验圈来进行感应淬火实验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此,合理设计感应淬火实验圈并进行感应淬火实验对于最终形成成熟稳定的感应淬火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不同规格的系列主轴承感应淬火实验圈的设计,常常因为设计不合理,不严谨造成实验圈锻件材料的严重浪费,无法高效、廉价、全面地进行感应淬火实验,实验过程没有系统规划,对于不同规格的大型回转支承感应淬火部位,没有进行统一整合,造成实验过程的冗长。
综上所述,急需一种感应淬火实验组件及其设计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应淬火实验组件及其设计方法,以解决大型回转支承中零部件淬火工艺调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感应淬火实验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实验圈,所述实验圈上设有多个淬火部位,相邻淬火部位之间设有间隔区,避免相邻淬火部位在淬火实验过程中相互影响。
优选的,所述淬火部位包括滚道淬火部,所述滚道淬火部的结构尺寸与轴承套圈上的滚道面结构尺寸相同。
优选的,所述滚道淬火部包括滚道淬火部一、滚道淬火部二、滚道淬火部三和滚道淬火部四;
所述滚道淬火部一设置于所述实验圈的外周面,包括两两垂直的三个淬火面一,三个淬火面一之间连接形成匚形结构;
所述滚道淬火部二设置于所述实验圈的端面;
所述滚道淬火部三设置于所述实验圈的内圈侧壁上;
所述滚道淬火部四包括设置于所述实验圈外周面上的两个淬火面二,两个淬火面二均与实验圈的端面平行。
优选的,所述淬火部位还包括挡边淬火部,所述挡边淬火部的结构尺寸与轴承保持架上的挡边结构尺寸相同。
优选的,所述挡边淬火部包括挡边淬火部一和挡边淬火部二;
所述挡边淬火部一设置于所述实验圈的内圈侧壁上;
所述挡边淬火部二设置在所述实验圈的外周面上,所述挡边淬火部二与实验圈的端面平行。
优选的,所述淬火部位包括齿形淬火部,所述齿形淬火部的结构尺寸与轴承齿圈的结构尺寸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180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疼痛患者多维度数据采集、智能决策的交互系统
- 下一篇:一种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