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铆接极柱的制造方法以及电池顶盖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211250857.X | 申请日: | 2022-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114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何世亚;梁鹤;吴孙光;刘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震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67 | 分类号: | H01M50/567;H01M50/531;H01M50/552;H01M50/564;H01M50/148 |
代理公司: | 宁波方向同行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497 | 代理人: | 张彭魁 |
地址: | 315613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铆接 制造 方法 以及 电池 顶盖 组件 | ||
1.一种铆接极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具体步骤如下:
S1、由金属毛坯料(400)上裁切下料而成型片形坯料(10);
S2、将片形坯料(10)作成型处理,以成型极柱固定件(50),极柱固定件(50)包括环状体(42)、凸设于环状体(42)内壁的极柱支撑体(49)、以及凸设于环状体(42)外壁的极柱连接体(411);
S3、将预制的绝缘件(8)、极柱(7)和密封件(6)装配至由环状体(42)围设形成的极柱固定腔内,且绝缘件(8)位于极柱固定腔内壁与极柱外壁之间,密封件(6)位于极柱(7)与极柱固定腔下方的极柱支撑体(49)之间,以使极柱(7)与极柱固定件(50)绝缘地设置,极柱(7)的极柱固定部(72)与绝缘件(8)凹凸配合地设置;
S4、对环状体(42)的缩口部(44)作一次缩口的铆压处理,以在环状体(42)端部形成缩口部(44),并利用缩口部将绝缘件(8)、极柱(7)和密封件(6)限制于极柱固定腔内;
S5、对环状体(42)的缩口部(44)作二次缩口的铆压处理,使缩口部(44)再次向内折弯而在环状体(42)内壁形成环状固定体(47),使极柱(7)的极柱部(71)至少部分露出于外界,且环状固定体(47)压制于绝缘件(8)的定位部上,以使极柱绝缘地固定于极柱固定件上,进而形成铆接极柱,铆接极柱中的密封件处于压缩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铆接极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
在步骤S2中,S21、将片形坯料(10)作初步冲压而成型装配坯料(20),装配坯料(20)包括呈环状的厚成型体(22)、凸设于厚成型体(22)内壁的厚支撑体(21)、凸设于厚成型体外壁的厚连接体(24)、以及厚支撑体(21)中心位置的预成型孔(23);
S22、将装配坯料(20)的厚成型体(22)和预成型孔(23)同时作冲压处理,以成型呈环状的薄成型体(30)、扩形孔(43),且薄成型体(30)的壁厚小于厚成型体(22)的壁厚,薄成型体(30)的高度大于厚成型体(22)的高度,扩形孔(43)的孔径大于预成型孔(23)的孔径;
S23、将装配坯料(20)的薄成型体(30)、扩形孔(43)、厚支撑体(21)和厚连接体(24)同时作冲压处理,以成型中心孔(45)、环状体(42)、极柱连接体(411)、以及位于中心孔内壁与环状体(42)内壁之间的极柱支撑体(49),且环状体(42)的壁厚小于薄成型体(30)的壁厚,极柱连接体(411)的厚度小于厚连接体(24)的厚度,极柱支撑体(49)的厚度小于厚支撑体(21)的厚度,且中心孔(45)的孔径大于扩形孔(43)的孔径,进而形成极柱固定件(5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铆接极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3中,环状体(42)被冲压成型的同时,环状体(42)的外壁成型有多个定位凸块(46),或者环状体(42)的外壁成型有一个定位凸块(46);环状体(42)的内壁成型有若干个固定凹(4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铆接极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固定部(81)为环形下凹,环状固定体嵌入于环形下凹内,绝缘件(8)的内壁上形成有台阶部(82),台阶部(82)、极柱支撑体和绝缘件(8)的内壁组成固定腔体,且极柱(7)的极柱固定部(72)固定于固定腔体内;绝缘件(8)的外壁上形成有若干个固定凸(83),固定凸(83)与固定凹(421)对应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铆接极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极柱(7)的极柱固定部(72)形成有第一凹陷(721)和第一凸起(722);绝缘件(8)的内壁上成型有与第一凹陷(721)配合的第二凸起(85)、以及与第一凸起(722)配合的第二凹陷(8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铆接极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极柱连接体(411)和极柱固定腔下方的极柱支撑体(49)均呈环形设置,且环形设置的极柱支撑体(49)厚度大于或小于或等于环形设置的极柱连接体(411)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震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震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5085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慧高效安全充电系统
- 下一篇:一种激光干涉光斑匀化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