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履带式平台的功率回流及汇流传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58150.3 | 申请日: | 2022-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709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6 |
发明(设计)人: | 张雷;徐海军;王晓聪;卢盛洋;蒋越;唐源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K17/04 | 分类号: | B60K17/04;B60K17/16;B60K1/02;B62D11/04 |
代理公司: | 长沙国科天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25 | 代理人: | 赵小龙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履带式 平台 功率 回流 汇流 传动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履带式平台的功率回流及汇流传动系统,包括机匣、差速电机、差速齿圈、左侧太阳轮、右侧太阳轮、行星轮与反向机构;差速齿圈、左侧太阳轮、右侧太阳轮同轴转动连接在机匣上,行星轮转动连接在差速齿圈上,且左侧太阳轮、右侧太阳轮对称啮合在行星轮两侧;差速电机与差速齿圈传动相连,左侧太阳轮与左侧电传动机构相连,右侧太阳轮与右侧电传动机构依次相连。本发明应用于工程机械领域,不仅简化了结构,而且还能够实现回流功率的动态调节,根据差速桥中差速锥齿轮作用力等大反向,且等于中间差速电机输出作用力一半的特点,可通过调整差速电机输出扭矩动态改变输出功率,实现高效差速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履带式平台的功率回流及汇流传动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车辆能够充分利用各动力源的优势,可以在不降低车辆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油耗和排放。与传统的机械传动方式相比,采用电驱动技术在提高车辆机动性能方面具有很多优点,包括可以实现车辆无级变速、任意半径无级转向、高加速性,并且没有机械传动的换挡冲击振动,具有再生制动能量回馈。另外,动力传动系统布置灵活,还可为车辆其他系统提供充足的电能供给。因此,目前从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对车辆驱动提出的节能环保要求,现代车辆高机动性指标要求,传动技术更新换代的发展周期等角度来看,发展履带车辆电驱动技术成为重要方向。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高性能蓄电池等核心关键部件技术的发展,电传动在履带车辆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履带车辆一般较轮式车辆重、车上空间狭窄、传动功能多,因此对电机、电池等部件的功率指标、功率体积比、功率重量比要求都很高。如何在部件技术水平有限的前提下,将电机与机械有机集成,满足电传动系统在车辆上的布置要求,实现履带车辆传递功率、变速、转向、制动和操纵等功能,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电传动技术的将朝着紧凑型、集成化、轻量化、传动多样化方向发展。为此,国内外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过去电传动技术的研究中在结构型式上主要归类为图1-4所示的四种基本方案。
参考图1为电传动技术的现有方案一:该方案中,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通过电力控制单元向车辆左、右侧的牵引电机供电,牵引电机驱动左、右两侧的主动轮实现直驶,转向时则通过控制左、右两侧的牵引电机产生转速差来实现;
参考图2为电传动技术的现有方案二:该方案中,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向直驶牵引电机供电,通过变速机构、侧传动驱动左右两侧主动轮实现直驶,转向时则转向电机驱动汇流排,在输出端形成速差来实现;
参考图3为电传动技术的现有方案三:方案三与上述方案二的结构基本相同,主要差别是驱动牵引电机由单个变成左右两个;
参考图4为电传动技术的现有方案四:在前三种方案中,牵引电机的能量均通过发电机提供,方案四的驱动功率则是由两路并联组成的,一路由发动机提供直接驱动机械结构,另一路通过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再提供电能给电机驱动,两路共同驱动车辆行驶,转向时则和结构方案二、三相同。
为了解决电驱传动履带式车辆在转向过程中功率回流问题,采用机械结构将左右驱动电机耦合是较好的解决方案。从上述四种现有方案可知,现有的机械耦合功率回流装置大部分是采用的行星排机构,但行星盘机构具有结构复杂、成本高、重量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履带式平台的功率回流及汇流传动系统,不仅简化了系统结构,同时可实现对于回流功率的动态调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履带式平台的功率回流及汇流传动系统,包括左侧电传动机构与右侧电传动机构,还包括机匣、差速电机、差速齿圈、左侧太阳轮、右侧太阳轮、行星轮与反向机构;
所述差速齿圈、所述左侧太阳轮、所述右侧太阳轮同轴转动连接在所述机匣上,所述行星轮转动连接在所述差速齿圈上,且所述左侧太阳轮、所述右侧太阳轮对称啮合在所述行星轮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581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