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检测放射性废物固化体中的放射性物质释出和迁移的试验装置以及试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65332.3 | 申请日: | 202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942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振涛;张生栋;张玉钏;刘刈;张立军;张兴旺;陈艳;冯亚鑫;宋占荣;班子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G01T1/16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创世宏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93 | 代理人: | 王鹏鑫 |
地址: | 1024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检测 放射性 废物 固化 中的 物质 释出 迁移 试验装置 以及 试验 方法 | ||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测试放射性废物固化体中放射性核素释出和迁移的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通过模拟放射性废物实际存放的环境并且对流经该环境下不同屏障材料的地下水进行取样,通过对取样结果进行检测分析,从而评估和判断在模拟地质处置条件下放射性物质的释出以及迁移的行为和分析固化体的腐蚀规律、围岩对核素源项的影响等,从而,在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实施之前,可以对预选场址和处置进行有效的安全分析及评价。
技术领域
本申请的实施例涉及放射性废物处置评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检测放射性废物固化体中的放射性物质释出和迁移的试验装置以及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高放射性核废物有很多处置方式,对高放射性核废物采用深地质处置的方式是上述处置方式的一种,这样的处置方式也被广泛采用。但是对于埋入地下的高放射性核废物的核物质释出核迁移的评估和检测是评价上述处置方式的安全性的核心问题,目前尚未有较好的装置和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检测放射性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释出和迁移的试验装置,其包括:远场围岩容器、近场处置容器、地下水循环系统、温度控制系统以及取样系统,所述地下水循环系统设置成提供地下水流入所述远场围岩容器,流经所述远场围岩容器的所述地下水流入至所述近场处置容器,所述温度控制系统设置成对所述远场围岩容器以及所述近场处置容器进行温度控制,所述取样系统设置成对流经所述远场围岩容器以及所述近场处置容器的地下水进行取样,以检测所述地下水的成分来判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另一方面,其提出一种用于检测放射性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释出和迁移的试验方法,其包括:模拟远场围岩环境;模拟近场处置环境;向所述远场围岩环境提供地下水;从所述远场围岩环境流出的所述地下水流入到所述近场处置环境;对流经所述远场围岩环境以及流经所述近场处置环境中的所述地下水进行分别进行取样;对取样获得的地下水进行检测,来判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装置和方法通过模拟放射性废物实际存放的环境并且对流经该环境下的地下水进行取样,通过对取样结果进行检测和评估来判断放射性物质的释出以及迁移的情况,从而,在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实施之前,可以对预选场址和处置进行有效的安全分析及评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试验装置的原理性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试验装置的远场围岩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试验装置的近场处置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并不一定按比例来绘制,而是仅以不影响读者理解的示意性方式示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若全文中涉及“第一”、“第二”等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描述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先后次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应该理解为“第一”、“第二”等描述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若全文中出现“和/或”,其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此外,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上方”、“下方”、“顶部”、“底部”等,仅用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为也包含除了图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653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