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云平台的车对车充电方法、装置及云平台服务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67440.4 | 申请日: | 202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565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3 |
发明(设计)人: | 曲小波;严亚丹;王凯;仝佩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53/00 | 分类号: | B60L53/00;B60L53/67;B60L53/6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雷玉龙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平台 充电 方法 装置 服务器 | ||
本申请涉及车辆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云平台的车对车充电方法、装置及云平台服务器。其中,方法包括:获取任意需求车辆的充电需求信息和可服务车辆信息;根据充电需求信息和可服务车辆信息确定可服务车辆中满足需求车辆充电需求的最佳服务车辆,规划需求车辆和最佳服务车辆的配对位置和共同行驶路径,并下发至需求车辆和最佳服务车辆,使得需求车辆和最佳服务车辆在配对位置处进行充电连接后,并基于共同行驶路径行驶的同时,利用最佳服务车辆对需求车辆进行充电。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专门的充电车对电动汽车进行单车充电,存在充电延时高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云平台的车对车充电方法、装置及云平台服务器。
背景技术
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在全生命周期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低。电气化是未来交通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但电动汽车存在行驶里程有限和充电时间长等缺点。为了解决这些缺点问题,目前的主要方案为建设大量的充电桩基础设施,构建充电桩网络。但充电桩的建设、维护和管理成本较高,尤其在出行需求高、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地区。亦有汽车制造商通过为电动汽车配大容量电池解决续航里程焦虑和充电桩可用性有限的问题,但高容量电池价格昂贵,且重量较大,进一步增加了能源消耗。
相关技术中,通过接收充电请求,根据充电车和充电请求携带的信息,对路况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路况确定待充电汽车和充电车之间的汇合点,使充电车在汇合点处开始给待充电汽车充电,从而提高汽车在行驶中充电时的敏捷性。
然而,相关技术采用了专门的充电车对电动汽车进行单车充电,且为实体相连的有线充电模式,未考虑网络管理和能量共享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云平台的车对车充电方法、装置、云平台服务器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专门的充电车对电动汽车进行单车充电,存在充电延迟高等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云平台的车对车充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任意需求车辆的充电需求信息和可服务车辆信息;根据所述充电需求信息和可服务车辆信息确定可服务车辆中满足需求车辆充电需求的最佳服务车辆,规划所述需求车辆和所述最佳服务车辆的配对位置和共同行驶路径;下发所述配对位置和所述共同行驶路径至所述需求车辆和所述最佳服务车辆,使得所述需求车辆和所述最佳服务车辆在所述配对位置处进行充电连接后,并基于所述共同行驶路径行驶的同时,利用所述最佳服务车辆对所述需求车辆进行充电。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充电需求信息和可服务车辆信息确定可服务车辆中满足需求车辆充电需求的最佳服务车辆,包括:汇集所有可服务车辆的车辆信息得到信息集合;依次计算所述信息集合中每个可服务车辆与所述需求车辆之间的初始距离、最大的路径重合距离、和/或可服务车辆的实际电量;若所述初始距离、所述路径重合距离和所述实际电量任一不满足预设服务条件,则判定所述可服务车辆与所述需求车辆之间不匹配;若所述初始距离、所述路径重合距离和所述实际电量均满足预设服务条件,则根据所述初始距离、所述路径重合距离和所述实际电量计算所述可服务车辆与所述需求车辆之间的匹配度指标;根据所述匹配度指标确定满足预设服务条件车辆中的最佳服务车辆。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计算可服务车辆与所述需求车辆之间的最大的路径重合距离,包括:利用预设K最短路算法计算所述可服务车辆与所述需求车辆各自的K条出行路径;从所述K条出行路径确定所述可服务车辆与所述需求车辆之间路径重合距离最长的两条路径,并根据所述两条路径的重合距离作为所述可服务车辆与所述需求车辆之间的最大的路径重合距离。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利用所述最佳服务车辆对所述需求车辆进行充电之后,还包括:在检测到充电结束后,根据所述最佳服务车辆的充电电量生成充电费用;发送所述充电费用至所述需求车辆,并在所述需求车辆的支付所述充电费用后,将所述充电费用发送至所述最佳服务车辆的预设账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674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覆铜箔基板裁切装置
- 下一篇:一种乳酸化改性小麦面筋蛋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