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猪笼草组培快速育苗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1322875.4 | 申请日: | 2022-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629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3 |
发明(设计)人: | 邓国宾;孙磊;张文娟;赵露琴;徐晓阳;王树生;曾祥飞;邓重梨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植虫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昆明盈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3208 | 代理人: | 徐洪刚 |
地址: | 650224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猪笼草 快速 育苗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猪笼草组培快速育苗方法及其应用,步骤包括:(1)外植体清洁、(2)外植体消毒、(3)丛生芽诱导、(4)丛生芽增殖和(5)丛生芽生根。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诱导褐化率低,继代增殖系数高,增殖周期短、生根时能出笼等优势的猪笼草组织培养快速育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猪笼草组培快速育苗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猪笼草(Nepenthes misabilis)又名猪仔笼、捕虫草、公仔瓶、招财进宝、袋袋平安等,为猪笼草科猪笼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西部与南部以及海南,国外主要分布在柬埔寨、缅甸、老挝、泰国、越南、澳大利亚北部以及大洋洲各国等多个国家。猪笼草一般生于海拔50~400m的沼地、路边、山腰和山顶等灌丛中、草地上或林下。
有关猪笼草的文字记载始于1658年法国殖民地马达加斯加的统治者Etienne deFlacourt,1789年Joseph Banks首次将其引种与英国皇家植物园。由于其婀娜多姿的藤蔓、美丽的叶笼和奇特的捕食方式而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它常用于盆栽或吊盆观赏,十分优雅别致,也具有消灭室内飞虫、净化空气的功能,是目前我国主要的观赏性食虫植物之一。猪笼草在我国最早是因其药用价值而被人们认知,《中华本草》、《广东中药》、《广西本草选编》、《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著名医药书籍均对猪笼草的性味归经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猪笼草以全草入药,有润肺止咳,清热利湿排湿,解热消肿的功效,主要用于肺燥咳血,感冒咳嗽,百日咳,黄疸,痢疾,尿路结石,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糖尿病,疮殇痈肿等病症的治疗,经现代医药研究表明,其内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多糖类、蒽醌甙等有效成分。
由于其兼具观赏性及药用价值,猪笼草市场需求日益增长,野生资源亦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急剧减少,人工栽培是猪笼草的必然发展。但猪笼草为雌雄异株,种子结实率低,同时,其种子发芽率极低,发芽周期较长,发芽后种苗生长缓慢,从而使得猪笼草种子繁殖未成为猪笼草繁殖的主要方式。而猪笼草另一种繁殖方式——扦插繁殖,由于其生长迅速,种苗易得而成为了猪笼草目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但其仍然存在繁殖率低,繁殖周期长等缺点。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猪笼草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亦逐步开始开展,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就有猪笼草属相关组织培养方面的报道,但猪笼草组培技术发展至今,仍存在初代诱导褐化严重、继代增殖系数低、增殖周期长、生根时几乎不能出“笼”等(图1)。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具有诱导褐化率低,继代增殖系数高,增殖周期短、生根时能出笼等优势的猪笼草组织培养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猪笼草组培快速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外植体清洁:选择猪笼草幼嫩茎段,剪去叶片,置于饱和肥皂水溶液中涮洗8~10min,后用自来水洗净表面肥皂液,再滴加2~3滴吐温-80,震摇10~15min,最后用自来水冲淋60~80min;
(2)外植体消毒:洗净外植体转移至超净工作台,用75%酒精消毒20~30s,无菌水涮洗2~3次,饱和漂白粉溶液消毒20~25min,无菌水涮洗3~4次,0.1%升汞溶液消毒3~4min,无菌水涮洗3~4次,0.05%升汞溶液消毒8~9min,无菌水涮洗6~7次;
(3)丛生芽诱导:将消毒外植体去表面水分,剪去两端伤口,并将其剪成1~2cm长的具芽小段,接种于1/3MS+NAA 0.05~0.1mg/L+CPPU 0.4~0.5mg/L+KT 2.0~3.0mg/L+硝酸银 1.5~2.0μg/L+活性炭1.0g/L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接种完成后在5±2℃的低温下暗培养6天,后转移至在温度为25±2℃的环境下,再继续暗培养10天,后再以光照强度2000~3000LX,日照光12h的光暗交替下培养30~40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植虫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植虫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228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