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净水菌剂胶囊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54196.5 | 申请日: | 2022-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725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刘雪梅;朱秀芳;庞建峰;彭喜花;谢兴勇;李爱平;陈广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姜华 |
地址: | 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净水 胶囊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净水菌剂胶囊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Fe(NO3)3、凹土和水混合搅拌后静置,制备Fe3+改性凹土;将Fe3+改性凹土与未改性的凹土混合,加水搅拌,配制成凹土絮体悬浊液;培养短小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的浓缩菌液;制备短小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与凹土的絮体悬浊液;控制絮体悬浊液的含水率至40%~50%,得泥浆,在泥浆中加入海藻酸钠溶液,搅拌后得塑性泥料;将塑性泥料在模具中制备成球形颗粒,并对菌剂进行包埋、冻干,得到成品的复合净水菌剂胶囊。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得的复合净水菌剂胶囊能够在水体中快速沉降,且能够在沉降处持续向水体释放高效净水细菌,改善水体的微生态菌相结构,发挥长效净水效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菌剂固定化包埋技术领域,涉及净水菌剂的制备,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净水菌剂胶囊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市人口的扩张,各类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幅增加。而大多数城市的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相对滞后,大量污水往往未经处理就排入市区河道,导致贯穿城镇的河道水体严重污染,甚至出现了季节性和常年性水体黑臭现象。
水体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从依托各类控源截污工程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也要采用多种手段对现有污染水体进行治理与生态修复。微生物净水菌剂在污染水体修复中具有成本低廉,施工简单,见效快且无负面环境影响等显著优点。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水体净化菌剂多是在细菌发酵液中加入吸附剂、赋型剂,然后干燥成型,此类净水菌剂通常保存时间短、微生物在水体中难以均匀分散等不足。另有采用包埋方法制备微胶囊菌剂,该类制备方法能够显著提高保存时间及菌株对水体环境的耐受能力,但是人工投加的菌剂在河流中大部分随着水体流动而流失,无法持续发挥净水效应。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净水菌剂胶囊的制备方法,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得的复合净水菌剂胶囊能够在水体中快速沉降,且能够在沉降处持续向水体释放高效净水细菌,改善水体的微生态菌相结构,发挥长效净水效应。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复合净水菌剂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Fe(NO3)3、凹土和水混合搅拌后静置,过滤后滤饼先烘干后焙烧,再研磨过筛,得Fe3+改性凹土;
步骤(2)、将步骤(1)得到的Fe3+改性凹土与未改性的凹土混合,加水搅拌,配制成凹土絮体悬浊液;
步骤(3)、分别将短小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富集培养,离心后,弃去上清液,收集下层菌泥沉淀,用生理盐水调节菌泥沉淀浓度,制成浓缩菌液;
步骤(4)、将步骤(3)得到的短小芽孢杆菌浓缩菌液和蜡样芽孢杆菌浓缩菌液投加到步骤(2)得到的凹土絮体悬浊液中,振荡搅拌,使得菌株稳定固着在凹土絮体表面及空隙中;
步骤(5)、控制步骤(4)得到的混合液的含水率至40%~50%,得泥浆,在泥浆中加入海藻酸钠溶液,搅拌后得塑性泥料;
步骤(6)、将步骤(5)得到的塑性泥料在模具中制备成球形颗粒,并立即将颗粒氯化钙溶液中,搅拌完成对菌剂的包埋,分离包埋的球形颗粒,用清水洗去残余的氯化钙,对颗粒进行冻干,得到成品的复合净水菌剂胶囊。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为:
步骤(1)中所述Fe(NO3)3、凹土以及水的质量比为0.8~1.2:0.8~1.2:100,静置的时间为10~14h,烘干的温度为100~110℃,焙烧的温度为350~450℃,焙烧的时间为2~4h,研磨过200目筛。
进一步的,步骤(2)中Fe3+改性凹土与未改性的凹土的质量比为1.8~2.2:1,凹土絮体悬浊液中固体组分的质量分数为8~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工学院,未经淮阴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541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