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栖车辆水上航行时的减速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08558.4 | 申请日: | 2022-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915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成武;罗永革;吴卫星;付畅;曾繁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F3/00 | 分类号: | B60F3/00;B60T7/06;B63H11/04;B63H11/107;B63H25/5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李登桥 |
地址: | 442002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栖 车辆 水上 航行 减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栖车辆水上航行时的减速控制方法,基于喷泵驱动并配备倒航斗的两栖车辆,可按照陆地驾驶习惯,通过制动踏板,依靠控制单元根据制动踏板信号和航速信号,自动控制喷泵转速和倒航斗位置,获得合适的制动力,达到两栖车辆水面驾驶过程中的减速和停驻效果。此控制方法能够智能调节制动效果符合驾驶需求,弥补了驾驶员经验不足,简化了驾驶员操作难度,提高了两栖车辆水面航行时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特种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栖车辆水上航行时的减速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军事技术发展及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对多功能运载车辆的需求不断增加。水陆两栖车辆既具有陆地车辆机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又可以直接实现水面行驶,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得到了快速发展。
两栖车辆陆地/水面行驶状态的变化,涉及到不同的驾驶操作系统。在陆地行驶时,可控制制动系统作用于车轮产生制动力,降低车速保证行车安全;水面行驶时若要实现减速,通常通过左右摆舵从而增加车辆在水中的阻力减速、或借助抛锚减速、或人工主动控制喷泵转速并配合操作倒航装置实现反向驱动达到减速目的。不论上述哪种操作,均需要较高技巧且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具备一定的风险。若能够共用部分操作装置及相关信号并实施自动控制,即可简化车辆系统结构,又能适应驾驶员陆地驾驶习惯从而降低操作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两栖车辆驱动模式判断及自动控制方法,此控制方法主要针对采用喷泵驱动并配备倒航斗的两栖车辆,可以遵循陆地驾驶习惯,通过控制单元依据制动踏板信号和航速信号,自动控制喷泵转速和倒航斗位置,实现水面驾驶过程中安全减速并停驻。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两栖车辆水上航行时的减速控制方法,基于喷泵驱动并配备倒航斗的两栖车辆,遵循陆地驾驶习惯,通过控制单元依据制动踏板信号和航速信号,主动控制喷泵转速和倒航斗位置,获得合适的制动力,达到两栖车辆水面驾驶过程中的减速和停驻效果。
一种两栖车辆水上航行时的减速控制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水面驾驶时,若驾驶员收回加速踏板,则喷泵转速相应会降到最低稳定转速,车辆驱动效果最小,此时依靠水面阻力开始减速;
步骤1:当驾驶员需要更大减速度时,按照陆地驾驶习惯,踩下制动踏板,此时车轮制动对水面航速不造成影响,但所产生的制动踏板信号传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据此控制倒航斗放下,改变喷泵输出水流方向,并控制喷泵运转获得反向的制动力,从而起到减速效果;
步骤2:当踩下制动踏板后,喷泵转速不再保持最低稳定转速,而转变为受控制单元控制,控制单元依据制动时的航速大小及制动踏板开度大小,主动调节喷泵转速获得相应的制动减速度;
步骤3:当航速降到喷泵最低稳定转速对应的速度后,为避免车辆转变为倒向航行,控制单元需要控制倒航斗逐步上抬,并根据航速变化动态调节到某一合适的中间位置,使向后的水流和向前的水流相互抵消,从而实现车辆停驻;
步骤4:当驾驶员释放制动踏板,控制单元控制倒航斗上抬回原始位置,此时若不踩加速踏板,喷泵保持最低稳定转速旋转,车辆恢复最小驱动力,并保持在微动状态;
步骤5:若车辆需要在水面倒向航行,驾驶员操作倒航斗下放,若此时踩下制动踏板,则控制单元将控制倒航斗抬起,并按上述策略操控产生相反的驱动力,从而形成制动效果。
所述步骤2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2.1,随着制动踏板开度增加,倒航斗放下后,控制单元控制喷泵对应的转速越高,从而产生的水流对倒航斗转向后的制动效果越显著;
步骤2.2,若制动踏板开度不变,车辆制动时的初始航速越高,控制单元控制喷泵对应的转速相应越高,随制动过程的持续,航速逐步下降,控制单元控制喷泵的转速相应下降,从而获得合适的制动效果。
本方法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未经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085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