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履轨两用坑道岩心钻机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1577298.3 | 申请日: | 2022-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488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鲁飞飞;凡东;杨江波;朱国栋;邹祖杰;何玢洁;王振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F1/04 | 分类号: | B60F1/04;B62D55/04;E21B7/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王芳 |
地址: | 710077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用 坑道 岩心 钻机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坑道岩心钻机,属于钻探装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履轨两用坑道岩心钻机及使用方法,包括履轨两用主机和柴油动力拖车,所述履轨两用主机与柴油动力头拖车通过拖车钩子铰接;所述柴油动力拖车与履轨两用主机之间的液压系统采用液压胶管连接,液压胶管安装有液压快接接头。当无轨道时,履带驱动钻机行走,在有轨道矿井,采用液压推动轨道轮释放,在井下有轨道机车时,推动轨道轮使履带完全离地,利用轨道机车行驶。在无轨道机车条件下采用轨道轮作为导向轮,履带驱动钻机行走。灵活便捷的底盘切换方式,可降低钻机转场对路面等运输条件的要求,提高转场效率及使用便捷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属于钻探装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履轨两用坑道岩心钻机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深部勘探有地面勘探和坑道勘探两种施工方式。地表勘探需要穿越上部采空区,泥浆漏失、卡钻埋钻风险大,钻进难度高;无效进尺多,钻探成本高。
坑道勘探是利用现有地下井、巷进行勘探,可避开采空区,相对于地表勘探,既能节省大量的钻探工程量,也可方便实现坑道内多角度钻探施工,达到沿矿床层带钻探的目的,是在老矿区对深部资源进行勘探的理想方法。
目前深部勘探有地面勘探和坑道勘探两种施工方式。地表勘探需要穿越上部采空区,泥浆漏失、卡钻埋钻风险大,钻进难度高;无效进尺多,钻探成本高。坑道勘探是利用现有地下井、巷进行勘探,可避开采空区,相对于地表勘探,既能节省大量的钻探工程量,也可方便实现坑道内多角度钻探施工,达到沿矿床层带钻探的目的,是在老矿区对深部资源进行勘探的理想方法。
坑道钻探目前主要采用模块化分体式全液压坑道钻机,通过模块化设计,减小模块重量,将各模块独立运输到钻孔位置,然后进行现场组装。钻机拆装过程中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在拆装过程中容易造成油液污染,设备损坏等问题,降低了整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随着坑道钻探工作量的增加钻机转场频繁,需要频繁的拆装钻机,同时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钻机能力随之提升,钻机各模块重量随之增加,受制于坑道运输条件,钻机转场运输成了制约坑道钻探综合效率提升的关键。
履带底盘具有接地比压低,有利于在松软路面行驶,具有加大的牵引力,通过性和爬坡能力强,可以适应矿山巷道较差的道路条件,但是履带行驶速度相对较慢,在长距离运输过程时,转场不便,而且在有轨运输巷道,履带会对地面及轨道造成破坏,从而限制了履带式坑道钻机的使用,另一方面,受制于坑道封闭空间及通风条件,钻机施工过程中,一般采用电机驱动,履带式钻机转场过程中,需要拖拽电缆行走,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而且长距离转场时,由于无法拖拽过长的电缆,因此需要频繁的接电,这就要求巷道中预留有足够多的接线口,这无疑增加了巷道建设及维护成本,而且频繁的拆接电缆,其作业安全性也无法保障。部分条件较好的矿井巷道中铺设有轨道,轨道运输用途广,生产率高,运距不受限制,经济性好,调度灵活,部分矿山利用有轨运输条件,将钻机各部件通过轨道车进行转场运输,是目前常用的方式,然而,轨道车高度较高,在有限的空间将钻机往轨道车上吊装难度较大,危险性高,同时由于巷道高度有限,轨道运输过程中,要求坑道钻机高度降低,因此不得不把钻机进一步拆卸,以便运输,这无疑增加了钻机转场运输的工作量。从综合转场效率来看,有轨运输高效性并没有充分发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履轨两用坑道岩心钻机及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坑道钻机转场不便、设备运输安全性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履轨两用坑道岩心钻机,包括履轨两用主机和柴油动力拖车,其中,履轨两用主机与柴油动力头拖车通过拖车钩子铰接;所述履轨两用主机包括履带底盘、两套轨道轮对、支腿、行走操纵台、钻机操纵台、电机泵组、液压油箱、冷却系统和执行机构,其中,所述钻机操纵台、电机泵组、液压油箱、冷却系统、执行机构安装于履带底盘平台上,支腿安装于平台底部用于支撑,两套轨道轮对分别安装于履带底盘前后大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772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模块
- 下一篇:一种矫形程度可调的脊柱侧弯矫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