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氟比洛芬酯脂质体及其制备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84540.X | 申请日: | 2022-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448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解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药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127 | 分类号: | A61K9/127;A61K31/222;A61K9/00;A61K47/36;A61K47/40;A61P29/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高笑;何薇 |
地址: | 117004 辽宁省本***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洛芬酯 脂质体 及其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氟比洛芬酯脂质体及其制备和作为抗炎制剂的应用。本发明的氟比洛芬酯脂质体,按重量份数计,氟比洛芬酯10‑50份、磷脂300‑600份、胆固醇5‑60份、抗氧化剂2‑20份、水合介质500‑1500份、无水乙醇500‑1500份和二氯甲烷250‑1000份。本发明将微针与脂质体技术相结合制得的氟比洛芬酯微针平均长度为1000μm左右,微针间距为350μm左右,形状规整,外观整齐,可直接将氟比洛芬酯脂质体扎入皮内发挥作用,进一步发挥了脂质体的皮肤内贮留和缓释作用,更好地发挥氟比洛芬酯的抗炎功效。另外,微针中含有的透明质酸是一类广泛应用的抗炎材料,其生物相容性较好,也进一步提高了微针的生物相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氟比洛芬酯脂质体及其制备和作为抗炎制剂的应用。
背景技术
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分为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两大类,其特点是关节炎症和不可逆的损伤。如果不进行治疗,疾病进展会导致日常生活活动完全丧失。据报道,世界上近1%的人口受到关节炎的影响。目前,关节内注射是治疗关节炎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然而,关节内注射容易产生疼痛、身体损伤、局部感染、患者适应能力差以及产生大量医用锐器废物。因此,口服和透皮给药已成为早期关节炎最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但关节炎是局部而非全身性疾病,口服给药也面临生物利用度低、胃肠道损伤,甚至肝肾损伤。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指以皮肤为给药途径,将药物转运至局部组织或全身血液循环而发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制剂。与常用的普通剂型相比,透皮给药制剂可避免口服给药时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对药物的破坏。透皮给药应用安全和方便、延长有效作用时间、能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等,但角质层的屏障作用严重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随着纳米载体技术的发展,有多种纳米载体用于递送药物分子并增加药物的经皮渗透,如脂质纳米粒、聚合物胶束和囊泡载体等,其中囊泡载体包括经典脂质体、传递体、醇质体、醇传递体、类脂囊泡和前体囊泡。在这些载体中,脂质体具有更多优势,脂质体由磷脂、胆固醇、水合介质和抗氧化剂组成,具有亲脂和亲水两个区域,能容纳具有广泛溶解度的药物分子,其良好的变形性可使其轻易地渗透进入皮肤,在透皮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药物的透皮给药受限于角质层,难以通过皮肤达到治疗目的。此外,化学促渗剂只能增加小分子药物的透皮渗透性,大分子药物和药物载体难以通过皮肤进行治疗。作为一种新的透皮剂型,微针可以刺穿皮肤从而越过皮肤屏障。
氟比洛芬酯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极强的抗炎镇痛效果。因其目前剂型只有注射制剂,且多用于临床镇痛抗炎。多次给药易产生毒副反应,且患者顺应性差,因此被制成外用制剂产品用以治疗关节炎。氟比洛芬酯目前市售制剂为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以脂质微球作为载体进行药物的递送,该微球是水包油的一层膜结构,注射会引起很多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且会产生大量医疗尖锐废物,患者顺应性差,存在很大的缺陷。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基于脂质体载体技术,分别制备了氟比洛芬酯脂质体悬浮液和氟比洛芬酯脂质体微针,从而提供透皮能力强且生物相容性好的氟比洛芬酯经皮制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氟比洛芬酯脂质体及其制备和作为抗炎制剂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为:
一种氟比洛芬酯脂质体,按重量份数计,氟比洛芬酯10-50份、磷脂300-600份、胆固醇5-60份、抗氧化剂2-20份、水合介质500-1500份、无水乙醇500-1500份和二氯甲烷250-1000份。
优选,所述氟比洛芬酯脂质体,按重量份数计,氟比洛芬酯20-40份、磷脂300-400份、胆固醇10-20份、抗氧化剂5-10份、水合介质500-1000份、乙醇500-1000份和二氯甲烷250-500份。
所述的磷脂为大豆磷脂、大豆卵磷脂、卵磷脂、蛋黄卵磷脂、磷脂酰胆碱、二油酰基卵磷脂、以及二棕榈酰基磷脂酰乙醇胺中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药科大学,未经沈阳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845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