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苦荞黄酮高纤低糖低脂固体饮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27691.9 | 申请日: | 2022-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04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发明(设计)人: | 赵江林;林永翅;母志平;刘雪莲;奂筱吉;邓燕;彭镰心;向达兵;胡一晨;邹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2/39 | 分类号: | A23L2/39;A23L2/52;A23L2/60;A23L33/10;A23L33/105;A23L33/22 |
代理公司: | 成都方圆聿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1 | 代理人: | 邓永红 |
地址: | 610106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酮 低糖 固体 饮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苦荞黄酮高纤低糖低脂固体饮料及其制备方法,S1、将苦荞麦通过砂石淘洗机,进行清洗;S2、将苦荞麦进行膨化;S3、将膨化好的苦荞麦,通过传输机,运载到专用苦荞筛选机进行分选;先利用孔径大小和静电筛分等手段,筛选出苦荞壳、籽粒与苦荞皮粉;S4、将魔芋粉炒制;S5、苦荞皮粉、赤藓糖醇、魔芋粉、木糖醇配制,并混合均匀;S6、将配制好的粉料,超微,达到100目以上,并再与菊粉,通过斩拌混合机,混合均匀;S7、将混合均匀后的粉,通过灭菌处理;S8、将产品包装好。本发明利用苦荞麦的药用功能营养成分,具有降低三高的功能作用,满足对低糖、低脂、低GI值、高膳食纤维的营养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苦荞黄酮高纤低糖低脂固体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售苦荞产品种类较多,但是能够凸出苦荞特色,尤其对苦荞黄酮的功能指标体现的产品却严重稀缺。由于苦荞麦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苦荞黄酮主要富集在苦荞皮粉中,传统的碾磨分离方式,将苦荞皮粉与芯粉完全有效极为困难,难以获得高纯度、高黄酮含量的苦荞原料,这严重影响了苦荞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功能性产品的开发。由于苦荞麦是传统的粗粮,其作为食品原料,在口感上较粗糙,且苦口的特色难以获得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同。而传统的炒制、挤压膨化等方法,未能完全解决其加工性能差、适口性不愉悦等难题,且随着苦荞粉含量的增加,其加工制品的口感更难以被消费者接受。经过长期对苦荞食品的系统研究和总结,发现单一的苦荞功能难于满足特定的“三高”人群需求。结合人们对新型健康食品的迫切需求,同时还要体现食用方便、口感好,兼具一定营养功能的重要属性,急需进行苦荞技术攻关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苦荞黄酮高纤低糖低脂固体饮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清理:将苦荞麦通过砂石淘洗机,进行清洗;
S2、气流膨化:将苦荞麦在1.2-1.4Mpa压力下,烘烤时间在8-10分钟之间,进行膨化;
S3、筛分:将膨化好的苦荞麦,通过传输机,运载到专用的苦荞筛选机进行分选;先利用孔径大小和静电筛选等工艺,筛分出苦荞壳、籽粒与苦荞皮粉;
S4、辅料处理:将魔芋粉在140-150度之间,炒制30-40分钟;
S5、配料:按质量份数,将苦荞皮粉50-70份、赤藓糖醇20-25份、魔芋粉5-10份、木糖醇5-10份的比列,配制,并混合均匀;
S6、超微:将配制好的粉料,超微,达到100目以上,并再与质量份数5-10份菊粉,通过斩拌混合机,混合均匀;
S7、灭菌:将混合均匀后的粉,通过灭菌后获得具有苦荞特色的功能性食品:苦荞黄酮、高膳食纤维、低糖、低脂、低GI固体饮品。
本发明具有的技术效果:
1:对比现有苦荞分离技术,开创性利用苦荞籽粒气流膨化技术,分离获得苦荞皮层粉,营养高、苦荞黄酮富集好、口感好。
由于苦荞属于廖科植物,苦荞壳绵软厚实,脱壳比较困难;通过该技术可以获得以下产品优点:(1)在纯度上,现有的碾磨分级提取的苦荞皮粉,由于皮层粉与芯粉的粘连比较密切,碾磨简单的通过物理方法比较困难将其完全分离,在芯粉和皮粉中互相包含;气流膨化籽粒所获得的苦荞皮粉,由于利用苦荞籽粒生物结构特性,集合气流膨化的均匀膨胀力的优点,可以按照苦荞籽粒皮层与芯粉间的生物间隔,进行分离,通过简单的分级筛就可以去除芯粒,获得浓度高达95%以上的苦荞皮层粉;(2)在口感上,气流膨化所获得的粉质口感,明显大于挤压膨化、烘烤、蒸煮等工艺加工作获得的苦荞粉口感,更加柔软而不粗糙;(3)在作为苦荞固体饮料的冲调性上,气流膨化获得的苦荞淀粉结构更有利于冲调性和悬浮度;(4)产品容积上,粉质密度更加轻盈,具有流体,更有利于产品感官的调配与苦荞特色的呈现同时,口感更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大学,未经成都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276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