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水循环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47623.9 | 申请日: | 2022-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494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郑海刚;张立成;蒋来;颜阳益;潘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3/20 | 分类号: | F01P3/20;F01P7/16;F01P11/08;F01P11/04;F02F1/40;F02F1/14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7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3175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托车 发动机 水循环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水循环结构,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发动机水循环结构紧凑性不足且影响循环效果的技术问题。本摩托车发动机的水循环结构,包括位于缸体一侧的换向罩壳,换向罩壳内具有通过薄壁分隔的进液腔和出液腔,薄壁上具有连通进液腔和出液腔的过液口,水路的两端分别与该进液腔和出液腔连通,进液腔的内壁上具有用于与冷却水箱连通的进液口,出液腔的内壁上具有用于与冷却水箱连通的出液口,节温器位于出液腔内且该节温器的一端将出液口封闭,节温器的另一端朝过液口布置,该节温器受热后能封闭过液口并开启出液口。本发明提升结构紧凑性的同时可保证充分的循环冷却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水循环结构。
背景技术
发动机上一般有两条主要的循环通路,在车辆冷车刚起动时,为了让防冻液温度尽快达到理想的工作温度(90℃左右),发动机采用小循环模式,防冻液只在发动机内部水道内循环。这样由于热量不容易散失,防冻液升温更快。当防冻液达到理想工作温度后,发动机就需要从小循环切换到大循环模式,而实现这个切换控制的元件一般是依靠节温器。
授权公告号为CN206845297U的专利公开一种摩托车及其发动机,包括气缸盖和气缸体,还包括节温器和散热器,所述发动机内部设置有冷却通道和小循环通道;所述冷却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位于所述气缸体内的第一通道、位于所述气缸盖内的第二通道、节温器和散热器;所述小循环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节温器和位于所述气缸体内的第三通道。
上述发动机虽能实现小循环和大循环功能,但其整体切换流道涉及第三通道等狭长的单向流道,较占空间且不利于循环冷却。而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更容易考虑:如减少第三通道的容积的方案,进而降低其内留存冷却液的量,保障冷却循环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水循环结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升水循环结构的结构紧凑性。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水循环结构,发动机包括缸体和缸盖,水循环结构包括水泵、节温器和位于发动机内的水路,所述水路与所述水泵连通,其特征在于,水循环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缸体一侧的换向罩壳,所述换向罩壳内具有通过薄壁分隔的进液腔和出液腔,所述薄壁上具有连通所述进液腔和出液腔的过液口,所述水路的两端分别与该进液腔和出液腔连通,所述进液腔的内壁上具有用于与冷却水箱出水口连通的进液口,所述出液腔的内壁上具有用于与冷却水箱进水口连通的出液口,所述节温器位于所述出液腔内且该节温器的一端将所述出液口封闭,所述节温器的另一端朝所述过液口布置,该节温器受热后能封闭所述过液口并开启所述出液口。
摩托车的发动机中缸体和缸盖固连形成燃烧室可对活塞做工,水泵可对冷却水路内的水液加压使其循环,节温器属于现有部件,其中段设置有温感组件,是控制冷却水液流动路径的阀门,水路是发动机内的冷却液通路,与水泵连通并由水泵驱动其内的冷却液流动换热;通过将节温器布置于换向罩壳的出液腔内,并使进液腔和出液腔分别与水路两端连通,而进液腔与出液腔经过液口连通,且进液腔内壁设置用于与冷却水箱连通的进液口,出液腔内壁设置用于与冷却水箱连通的出液口,发动机暖机时水泵带动水路内冷却液流入出液腔并通过过液口进入进液腔,再次进入水路内,实现内循环;当冷却液温度足够高时节温器受热可封闭过液口并开启出液口,此时由于过液口封闭进入出液腔的冷却液会自出液口流入冷却水箱,再经进液口流入进液腔内,实现外循环,这样内外循环的切换均集中在换向罩壳内通过开闭控制实现,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被使节温器封闭一端的冷却液直接通入进液腔内,在外循环时仍可以充分参与,提升结构紧凑性的同时避免冷却液局部过热,保证充分的循环冷却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476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性环氧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基于多CPU的消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