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凝胶辅助的PBO纤维表面无损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56681.8 | 申请日: | 2022-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054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何荟文;彭雪娇;柳宇隆;靳晨凯;郭坚钢;楼明炎;阮赵锋;王旭;陈思;马猛;施燕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M15/643 | 分类号: | D06M15/643;C08G77/388;D06M101/3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陈升华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凝胶 辅助 pbo 纤维 表面 无损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凝胶辅助的PBO纤维表面无损处理方法,包括:制备反应型功能化POSS;制备POSS凝胶因子;通过凝胶辅助技术对PBO纤维进行上浆处理:将POSS凝胶因子溶解于溶剂中,加热至100~140℃并加入反应型功能化POSS混合均匀形成溶胶,即为反应型功能化POSS上浆剂;将反应型功能化POSS上浆剂冷却至80℃至40℃,对PBO纤维进行浸泡上浆处理。本发明基于POSS结构合成反应型功能化的PBO纤维上浆剂,通过对PBO纤维表面进行凝胶辅助的无损上浆处理,改善其与树脂基体的结合,扩大PBO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PBO纤维表面无损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凝胶辅助的PBO纤维表面无损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PBO纤维是聚对苯撑苯并二恶唑纤维的简称,其主链中含有苯环及芳杂环组成的刚性棒状分子结构,以及分子链在液晶态纺丝时形成的高度取向的有序结构,因此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阻燃等特性,综合性能为所有“有机纤维”之最。由于其优异的综合性能,PBO纤维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多个工业领域。由于具有较高的分子量、较窄的分子量分布以及较高的结晶度和链段取向程度,PBO纤维表面极为致密、光滑,且具有较高化学惰性,这使得PBO纤维与树脂基体界面间的相容性较差,导致PBO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造与应用都受到了较大限制。
目前已有的PBO纤维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化学氧化法、表面化学接枝法、电化学氧化法、等离子体处理法和高能射线辐照处理法等。其中表面化学接枝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PBO纤维表面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聚合物涂层、纳米粒子包覆、表面构筑梯度结构等。传统的表面上浆处理方法由于大量使用低粘度的溶剂,如公开号为CN112760972A的专利公开的一种含苯并噁唑二胺相容剂的PBO纤维上浆剂及其应用,及公开号为CN111825696B的专利公开的一种苯并噁唑离子化合物及包含该化合物的PBO纤维乳液上浆剂及其制备方法等,一次性上浆效果不佳,往往需要多次处理才能达到理想的上浆效果。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对PBO纤维表面进行高效处理,并形成长期稳定作用的上浆方法是具有应用价值的。
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是一种新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其内部无机框架为Si-O-Si键构成的六面体笼型结构,具有良好的的结构对称性,其外部在每个Si原子上可带有多种有机基团(R基)向外延伸。R基末端可为H及活性或非活性基团,如环氧基、氨基、羧基、烯基、烷基、羟基、芳基等。多变的R基的引入使POSS具有很好的反应活性及相容性。由于其特殊的纳米结构、纳米尺寸效应、交联效应等,POSS常作为聚合物改性的材料。如公开号为CN102634976A的专利公开的表面沉积(POSS/TiO2)n薄膜增强PBO纤维耐紫外光稳定性的方法将(POSS/TiO2)n沉积在PBO纤维表面,以增加纤维表面的粗糙度及与树脂间界面的结合力。因此以功能化的POSS为上浆剂分子可改善PBO纤维的表面活性以及表面粗糙度,改善纤维与树脂的界面结合力。同时,特定结构的POSS可以作为凝胶因子,在液体介质中聚集、自组装形成延伸的纤维状聚集体,并进一步限制液体分子的流动而形成凝胶(Chem.Commun.,2014,50,718)。因此,以POSS凝胶因子将上浆所用溶剂凝胶化后辅助上浆,可降低溶剂的用量及上浆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凝胶辅助的PBO纤维表面无损处理方法,通过对PBO纤维表面进行凝胶辅助的无损上浆处理,改善其与树脂基体的结合,扩大PBO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
本发明创新性地提供了一种凝胶辅助的PBO纤维表面无损处理技术,基于POSS结构合成反应型功能化的PBO纤维上浆剂,并利用凝胶辅助技术对PBO纤维进行无损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566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核电站电缆设计的优化方法及核电装置
- 下一篇:冲压外圈轴承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