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乙醇法置换蒸煮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79994.5 | 申请日: | 202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84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巩海永;沈国栋;黄婷;张猛;平钧;朱星雨;汪文祥;沈冰;李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21C3/20 | 分类号: | D21C3/20;D21C7/00;D21C7/06;D21C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003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乙醇 置换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秸秆乙醇法置换蒸煮工艺:将秸秆经预浸加热螺旋装置输送至蒸煮锅的进料口;装锅后,从蒸煮锅的液口通入乙醇;打开蒸煮锅的加热循环设备,从蒸煮锅的上、下的液口进液,中间的液口抽出,抽出液进入药液加热器,蒸煮药液循环;保温完成后,进行三次抽提;利用药液循环泵将蒸煮锅中的蒸煮液抽出到汽提前抽出液暂存罐,再用输送泵送至回收工段的稀乙醇槽;从蒸煮锅下方的液口通入低压蒸汽,从上方的液口抽出乙醇和水蒸汽;蒸煮锅底部通过放锅泵送到喷放锅储存;喷放锅内的粗浆去洗浆工段。粗浆得率在45‑55%之间,经洗涤后可直接用于发酵工艺,获得化工原料,以此来替代传统利用粮食作物来发酵的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秸秆乙醇法置换蒸煮工艺,属于秸秆制浆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可收集资源量占比较高,或成为生物制造的主要原料。我国秸秆产量近10年来稳定在8亿吨/年,产量远高于玉米年产量。秸秆可收集资源量占每年秸秆产生量的84%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有近7亿吨的秸秆可以作为原料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如果将秸秆转化成高值化产品,有望替代玉米作为合成生物学的原料的主要来源。
秸秆制浆造纸是我国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之一,但由于传统的碱法或硫酸盐法制浆工艺产生大量废水,蒸煮黑液中硅含量大,粘度高,使得黑液提取率低,碱回收率低,碱回收的成本高。乙醇法制浆工艺,由于环境污染小,乙醇可以高效回收利用,所得的浆料温和,使得所其不仅可用于造纸,还可以利用发酵技术,得到价值更高的化工产品。
国外研究的乙醇法置换蒸煮工艺主要为Alcell法,由于Alcell法主要针对木片原料,而如果应用于秸秆原料,存在以下问题:1,此法采用底部进料,上部出料的方式,不利于乙醇溶液的均匀分布;2,由于禾草类原料的硬度较小,在蒸煮升温过程中过早软化,造成堆积密度增加,过滤阻力增大,不易做到均匀置换,而且,由于装锅密度不均,在置换过程中,蒸煮液会在密度较低处发生短路,产生偏流现象,造成原料温度不均,影响蒸煮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秸秆乙醇法置换蒸煮工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秸秆乙醇法置换蒸煮装置,其包括蒸煮锅,蒸煮锅顶部的进料口与预浸加热螺旋装置连通,蒸煮锅的底部通过输送泵与喷放锅连通,蒸煮锅的上、中、下部分别设有液口,中部的液口通过药液循环泵与药液加热器连通,药液加热器的冷凝水出口连接冷凝水罐,药液加热器的出液口与蒸煮锅的上、下部的液口连通;药液循环泵的出口还分别与废液回收罐、第一次抽提液储存罐、第二次抽提液储存罐、汽提前抽出液暂存罐连通,第二次抽提液储存罐的底部通过输送泵与蒸煮锅的上、下部的液口连通;汽提前抽出液暂存罐的底部通过输送泵与回收段稀乙醇槽连通;蒸煮锅的底部通过放锅泵与喷放锅连通。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秸秆乙醇法置换蒸煮工艺,采用上述秸秆乙醇法置换蒸煮装置,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成捆的秸秆拆捆后输送至刀辊式切草机中切料,再经辊式除尘器除尘后进入料仓储存备用;
步骤2):料仓内原料经出料螺旋和皮带输送机送至鼓式洗草机,经斜螺旋脱水,压榨螺旋压榨后,将麦草秸秆(固含量约为30~50wt%)经预浸加热螺旋装置输送至蒸煮锅的进料口,预浸加热螺旋装置对秸秆进行预浸加热;
步骤3):装锅后,从蒸煮锅的上、中、下部的液口分别通入乙醇回收槽的回收乙醇,达到蒸煮所需要的药液量后,停止送液;
步骤4):打开蒸煮锅的加热循环设备,从蒸煮锅的上、下的液口进液,中间的液口抽出,抽出液进入药液加热器,利用中压蒸汽进行间接加热,蒸煮药液循环,达到蒸煮温度170~200℃后,停止加热系统,再进行80-100min的保温循环后,停止循环系统;
步骤5):保温完成后,进行第一次抽提过程:从上、下的液口通入第二次抽提罐中的蒸煮液,同时从中间的液口抽出蒸煮液,将所抽出的液体通入废液回收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799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