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低压浇注坩埚内剩余镁合金液燃烧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718319.9 | 申请日: | 2022-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72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曹福洋;孙剑飞;宁志良;黄永江;沈红先;姜思达;张伦勇;彭德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D18/04 | 分类号: | B22D18/0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3213 | 代理人: | 孟宪会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低压 浇注 坩埚 剩余 镁合金 燃烧 方法 | ||
一种防止低压浇注坩埚内剩余镁合金液燃烧的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浇注镁液燃烧的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浇注铸型镁燃烧容易引起坩埚内剩余镁液发生燃烧,导致罐体爆炸发生。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的问题,一种防止低压浇注坩埚内剩余镁合金液燃烧的方法,步骤一:将升液管上的升液管法兰放置在低压浇注设备的铸型上;步骤二:低压浇注前低压浇注设备的铸型和工作罐内的压力相等;步骤三:浇注工作开始时向工作罐内充入气体;步骤四:低压浇注设备的铸型完成浇注的技术参数和指标后,启动工作罐的下泄压阀开始排除工作罐气体。本发明属于镁合金浇注成型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浇注镁液燃烧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防止低压浇注坩埚内剩余镁合金液燃烧的方法,属于镁合金浇注成型领域。
背景技术
镁合金铸件浇注过程中氧化燃烧问题仍然是最为突出的安全隐患,发生失控的燃烧现象就会引起设备损坏和人身伤亡重大事故发生。通常情况下,镁合金铸造过程中燃烧现象发生在两个工序阶段。一是合金熔炼阶段,在坩埚内燃烧;二是浇注阶段,在铸型及浇冒口燃烧。在低压浇注条件下,由于镁合金保温坩埚密封在罐体中,不直接与大气环境接触,往往人们只关注浇注后铸型的阻燃防护措施,忽视坩埚内剩余镁合金液的防护。实际上,低压浇注结束液面加压泄压后,升液管内的镁合金液回流到坩埚内。此时,升液管再次把铸型浇注系统与坩埚内剩余镁液连通。一旦铸型及浇注系统发生镁燃烧现象,由于燃烧产生的压力会把铸型内助燃气体压入坩埚内引燃剩余镁液;即使没有压力升高的助燃气体直接进入坩埚内,粘附在升液管内壁的残余镁液及氧化皮也会燃烧,导致坩埚内剩余镁液发生燃烧现象。这种密闭在罐体内镁燃烧是可怕的,当罐内燃烧气体压力失控时会导致罐体爆炸发生。目前,缺乏安全措施的镁合金低压浇注,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浇注铸型镁燃烧容易引起坩埚内剩余镁液发生燃烧,导致罐体爆炸发生。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防止低压浇注坩埚内剩余镁合金液燃烧的方法。
所述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方案解决的:
一种防止低压浇注坩埚内剩余镁合金液燃烧的方法,所述方法是按照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一:将升液管上的升液管法兰放置在低压浇注设备的铸型上,限位挡板上的挡板通孔与低压浇注设备的铸型进液孔连通,升液管底端的进液端插装在工作罐内低压浇注镁合金坩埚液体内;
步骤二:低压浇注前低压浇注设备的铸型和工作罐内的压力相等,此时滑动塞堵根据自身重力落在组件壳体的内侧壁上并对组件壳体底部进行密封封堵;
步骤三:浇注工作开始时向工作罐内充入气体,由于工作罐内为密闭的空间因此罐内气体压力逐渐升高,当气体压力足够大时迫使坩埚内镁合金液体沿升液管逐渐上升,升液管镁合金液面上升过程中,逐渐压缩封存在滑动塞堵到升液管底部空间的空气压力也逐渐升高,当压力增大到大于滑动塞堵的重量时则会推动滑动塞堵逐渐上升,使滑动塞堵在塞堵滑动支撑臂的作用下沿组件壳体上滑动,滑动塞堵上升脱离封堵升液管时封堵在升液管内的气体和镁合金液体通过滑动塞堵周围的通道向上运动,通过挡板通孔进入低压浇注设备的铸型镁合金液体内,坩埚内的镁合金液体沿着升液管连续进入铸型内充填铸型;
步骤四:低压浇注设备的铸型完成浇注的技术参数和指标后,启动工作罐的下泄压阀开始排除工作罐气体,当工作罐内压力低于或等于铸型内压力时,滑动塞堵依靠自身重力和塞堵上方镁合金的重量作用下向下滑动,直到与组件壳体的密封面接触堵塞升液管内管孔实现堵塞,滑动塞堵下方升液管内管孔的镁合金液依靠自重回流到坩埚内,此刻完成了浇注过程。
进一步地,步骤三中升液管管内连续上升的镁合金液体推动滑动塞堵上升与限位挡板接触,在连续上升的镁合金液压力的作用下滑动塞堵被限位漂浮在该位置,此刻完全开启了浇注所需的通道。
进一步地,步骤三中所述滑动塞堵依靠自身重力和塞堵上方镁合金的重量作用下向下滑动中镁合金为固体金属、液体金属或固体金属和液体金属混合状态中任意一种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7183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