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铁车辆基地排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20155463.5 | 申请日: | 2022-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68927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苏超然;高汉文;董纪宏;王薪;曹宏宇;李伟东;董微微;陈世浩;徐久勇;吴桂虎;张攀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3/02;E03F5/10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林秋雅 |
地址: | 61003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铁 车辆 基地 排水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铁车辆基地排水结构,包括多列检查坑,所述检查坑的坑底开设有两条沿所述检查坑长度方向的排水槽,两条所述排水槽分别位于所述检查坑的坑底的两侧,且两条排水槽的底面均在竖直方向倾斜设置。上述的地铁车辆基底结构,将排水槽设置于坑底的两侧,当污水从检查坑的侧壁留下后,直接流入排水槽,避免了污水打湿检查坑的坑底大面积表面造成湿滑,减少了运营人员在对列车进行检查时滑倒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结构,特别是一种地铁车辆基地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基地是车辆停运后的归属场地,主要承担列车停放、清洗、整备、检修等日常维保工作。其中,停车列检库、检库、定修库、临修库等设置多列柱式检查坑。柱式检查坑包括两个混凝土立柱,立柱用于支撑铁轨,使得列车能够停放在立柱上。柱式检查坑坑底的标高比周围地面(设置铁轨的平面)低1.5m,运营人员在柱式检查坑的坑底对列车底部进行检查,检查坑内的排水设计至关重要。
由于检查坑位于地面以下,清洗地面产生的废水以及车辆空调排出的冷凝水会流入检查坑中,若检查坑中长期积水,不便于运营人员在检查坑内对列车进行检查。
现有的排出检查坑中积水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为:在检查坑的坑底11中部设排水孔13,通过找坡的形式向排水孔13排出污水,如图1所示。第二种为:在检查坑的坑底11中部设与检查坑等长的排水槽2,污水排放至排水槽2中,之后由与排水槽2连通的排水管4排出,如图2所示。两种形式均存在当污水从检查坑两侧的低地面流下时,会通过检查坑侧壁先流向检查坑两侧,再流向中部的排水孔或排水槽,势必造成检查坑坑底被大面积打湿,导致检查坑内长期湿滑的问题。
此外,上述两种方式检查坑汇集的污水均通过重力流排向车辆基地室外污水管网,当车辆基地是地下、半地下车辆基地时,由于场坪较低,在极端暴雨天气下,存在污水管网中的污水倒灌入检查坑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当污水从检查坑两侧的低地面流下时,会通过检查坑侧壁先流向检查坑两侧,再流向中部的排水孔或排水槽,势必造成检查坑坑底被大面积打湿,导致检查坑内部长期湿滑的问题,提供一种地铁车辆基地排水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地铁车辆基地排水结构,所述检查坑的坑底开设有两条沿所述检查坑长度方向的排水槽,两条所述排水槽分别位于所述坑底的两侧,且两条排水槽的底面均在竖直方向倾斜设置。
上述的地铁车辆基底结构,将排水槽设置于坑底的两侧,当污水从检查坑的侧壁留下后,直接流入排水槽,排水槽的底面倾斜设置,便于排水槽内的污水流动,使污水能够自行排出。本实用新型避免了污水打湿检查坑的坑底大面积表面造成湿滑,减少了运营人员在对列车进行检查时滑倒的风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检查坑下方设置有多个横向引流管,多个所述横向引流管朝向同一侧倾斜,所述排水槽的槽底连接有多个沿所述排水槽长度方向分布的排水管,所述横向引流管通过所述排水管与每个所述排水槽连通。
通过在排水槽的槽底设置多个排水管,将排水槽内的污水排入检查坑下方的横向引流管中,能够将排水槽内的污水通过横向引流管排至室外污水管网或其它收集污水的设施,避免排水槽内的污水排放不及时造成检查坑坑底湿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沿所述排水槽的长度方向,所述排水槽呈折线形,所述排水槽内设置有多个集水坑,所述排水槽朝所述集水坑倾斜,所述排水管连接所述集水坑的底部。
将排水槽设置为折线形、排水槽朝所述集水坑倾斜,能够使污水向集水坑汇集,并通过集水坑底部的排水管排出。相对于将排水槽设置为直线,能够减少排水槽最深处与地面的高度差,降低施工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1554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