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下暗挖大跨度车站预留隧道下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20252407.3 | 申请日: | 2022-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766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蒙蛟;张继清;张春雷;杨贵生;姜伟丹;杨富翔;许程;刘强;靳瑞杰;王达麟;郭朝;刘颖;王正松;张浩亮;宋智勇;费瑞振;安玉红;吴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3/00 | 分类号: | E21D13/00;E21D13/02;E21D9/00;E02D27/14;E02D5/54;E02D5/38;E02D31/08 |
代理公司: | 天津玺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37 | 代理人: | 刘畅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暗挖大 跨度 车站 预留 隧道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地下暗挖大跨度车站预留隧道下穿结构,包括上下设置的先建设区和后建设区,在先建设区的底部设置有板凳梁和条形基础,条形基础位于板凳梁的两端,在条形基础上设置有边柱,在板凳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复合锚杆桩,复合锚杆桩的自由端从后建设区两侧穿过,板凳梁的上方设置有底纵梁,底纵梁上设置中柱,在中柱和边柱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拱部,在后建设区内设置有加固地基,在加固地基设置下穿结构。采取暗挖工法降低了对于地表施工场地的需求,降低了对地表交通形式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且降低了后建盾构隧道的掘进压力和对地铁站结构的影响,还降低了后建隧道的施工难度,有效的控制了后建下穿隧道和既有地铁站的变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铁工程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地下暗挖大跨度车站预留隧道下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线路的不断增加,地铁这种交通方式因可以充分利用空间避免城市拥挤、运量大、速度快、减少污染等优点,而被大多数城市所采纳。不同于地上交通,地铁在建造时受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故而在如今这种基建发展迅速的时代,地下铁路相对于地上铁路更具有适用性上的优势。
城市的快速发展会导致对于地铁这种交通方式的需求不断增加,新建线路必然会出现对既有线路交叉下穿的情况。在考虑安全、经济、适用的基本准则下,设计地铁站时应该预留允许下穿隧道建设区间,降低后建下穿隧道的施工难度、施工风险,预留隧道下穿区间可以将区间对地铁站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避免后建隧道在掘进至既有地铁站时,对既有地铁站的结构造成过大的结构变形和位移,保证既有线路车辆的正常运营。
在设计时需要为后期规划线路预留下穿条件、降低后期线路施工的施工难度并且将后建下穿隧道对地铁站结构产生的影响控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同时保证后建隧道施工时先建线路正常运营,这成为此类工程必须解决的难题。
地铁站往往位于城市的繁华地段,地下管线繁多,且不可影响交通及居民正常生活,在诸多限制条件之下可利用的地表施工场地较少。而传统设计的明挖车站方案无法解决此类难题。
因此需要我们设计出地下暗挖大跨度车站预留隧道下穿结构,来解决这些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两个难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地下暗挖车站并且预留隧道下穿的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通过暗挖的方式减小对于地表施工场地面积的需求、降低地铁站施工对交通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用复合锚杆桩、板凳梁、联系梁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框架结构体系,实现后建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站,并且保证既有地铁站及后期下穿隧道建设区间的结构安全、可靠、既有线路的正常运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地下暗挖大跨度车站预留隧道下穿结构,包括上下设置的先建设区和后建设区,在所述先建设区的底部设置有板凳梁和条形基础,所述条形基础位于所述板凳梁的两端,在所述条形基础上设置有边柱,在所述板凳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复合锚杆桩,所述复合锚杆桩的自由端从所述后建设区两侧穿过,所述板凳梁的上方设置有底纵梁,所述底纵梁上设置中柱,在所述中柱和所述边柱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拱部,在所述后建设区内设置有加固地基。
优选的,所述板凳梁上设置有底板,在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侧墙,所述侧墙与所述边柱贴合,且顶部与所述拱部固定连接。
如此设置,对导洞内部进行支撑,拱部的设计能更好地受力。
优选的,所述复合锚杆桩包括无缝钢管、隔离钢管、纵向钢筋、定位支撑和注浆管,所述隔离钢管位于所述无缝钢管内侧,在所述隔离钢管外壁上设置有定位支撑,所述定位支撑将所无缝钢管与所述隔离钢管之间均匀分三等分,且在相邻的所述定位支撑之间均设置有纵向钢筋和注浆管,通过所述注浆管能将水泥浆体灌注到无缝钢管内。
如此设置,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承载能力,能有效对先建设区内的建筑进行支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2524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循环过滤的冲浪滚筒清洗机
- 下一篇:一种集装箱房屋的可调节拼装间隙结构